楊阜洗漱完畢之後,再一次來到董守業的中軍大帳之中。
董守業一見,眼前的楊阜看上去有二十四五歲,身形稍微有些清瘦,卻是神采非常,舉手投足之間落落大方,讓人看上去很舒服,一身儒士長袍簡單樸素,看上去頗有風骨。
進入大帳之後,楊阜正式給董守業見禮,雙方又客套一番。
便開始直入主題。
隻聽楊阜率先說道:“將軍此番率兵前來,卻是為何不選擇進入冀縣城內,城外風霜露宿,艱苦不已,進入縣城之後,也可讓將士們好好地歇息一番。”
董守業聞言沒有說話,他可不覺得對方是什麼好意,在董守業看來進入冀縣城內非常簡單,但是進入之後萬一形勢不利,想要出來可就難了。在城外雖然條件艱苦一點,但是什麼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萬一出現什麼意外,自己也能早作打算,是戰是退,都能及時抽身。
董守業雖然對眼前的這個楊阜頗為感興趣,卻也不願意因此而改變自己的既定戰略。但是卻也不願意直接拒絕楊阜,便沒有出聲。
麾下的杜畿卻是在此時代替董守業答道:“楊參軍此言差矣,我軍駐守在冀縣城外,正好與冀縣呈犄角之勢,韓遂與馬騰二人顧此失彼,必將不敢輕舉妄動。”
楊阜一聽,開口問道:“敢問足下尊姓大名?”
杜畿答道:“京兆杜畿杜伯侯。”
楊阜朝著杜畿施了一禮,說道:“原來是伯侯兄!失敬失敬。”
對於楊阜來說最好的結果肯定是董守業率領大軍進城了,這樣一來冀縣城內的人馬增多,則守住的把握更大,況且董守業的身份特殊,隻要他一進城,就等於是將西涼軍與冀縣綁在一起了,隻要冀縣存在一天,西涼軍的支援便會源源不斷地增加。
相反董守業如果不進城,那西涼軍可以騰挪的空間就多了,大不了就是打不過就撤退罷了。
楊阜頓了頓又說道:“啟稟董征西,我冀縣軍民自從得知將軍率兵相援,無不歡欣鼓舞,極力想要見到傳說中神勇無比的少年將軍。如果大軍不進城,豈不是讓滿城的軍民大失所望嗎?”
董守業笑了笑,說道:“等到我軍戰勝敵人之後,再進入城池卻也不晚?”
楊阜還要再想繼續說些什麼,杜畿直接出口到:“今日楊參軍冒死前來,必有心腹要事,可是為了商討兩軍隻見如何配合作戰而來?”
楊阜見到杜畿把話題岔開,又看到董守業並沒有說什麼,當下便明白董守業不進城是人家早就商量好的策略,即便是自己說破天也沒用。
以楊阜過人的頭腦自然之道,不進城對於董守業的大軍來說是更加有利一些的。當下也不再繼續堅持。
楊阜又問道:“不知將軍此番前來冀縣,帶了多少人馬?”
董守業答道:總計五萬餘人馬,其中騎兵三萬,步兵兩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