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嵩此戰作戰失利倒不是由於其指揮能力遜於董守業,恰恰相反其在此戰中展現出極其高超的戰場指揮藝術與戰鬥技巧,這一點是現在的董守業無法比擬的。
其失利的最因素固然很多,比如人數不敵西涼軍,小看了董旻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信息極其不對稱。
當初董守業在離開長安時,為了規避潛在的風險,一度想要大開殺戒,幸虧被李儒阻止。董守業便退而求其次,要求嚴密封鎖其在西涼的動向消息。
其在西涼的真正動向,長安城內隻有董卓與李儒知道,而且是嚴格保密。很多人都以為董守業此次出兵西涼將是一場驚世大戰,是西涼軍完全解決西涼問題的一次契機,因為董守業加上董旻二人八萬多精兵,絕對可以蕩平西涼,剿滅韓遂與馬騰。誰都想不到董守業會選擇在西涼草草收場,與韓遂馬騰二人談和。談和之後選擇快速離開西涼,趕赴長安,但終究是慢了一步。
即便是如此,很多人依舊是以為董守業依舊在西涼戰場與韓遂馬騰二人鬥法,很多人便以為董卓的兵力空虛,這也是王允等人敢於提前動手的原因。
皇甫嵩之所以提兵攻打堳塢,也是覺得堳塢兵力空虛,有可趁之機。而其在見到把守堳塢的董旻之後,按照對董旻的一貫了解,才敢於直接下令攻城。卻怎麼也想不到董守業在其出兵到達堳塢的前幾天便已經先到一步。
堳塢是西涼軍大本營,一個比較純粹的軍事要塞,故而周邊並沒有什麼居民居住,這也是皇甫嵩到達堳塢之後沒有打探到什麼異常消息的原因之一。
董守業看著前麵依舊選擇頑抗的皇甫嵩,冷笑一聲,便大喝道:“皇甫將軍,眼下戰局已經明朗,何必負隅頑抗,徒增殺戮呢?你怎麼忍心麾下將士陪你一起死傷殆盡,上天有好生之德,隻要皇甫將軍放下手中刀劍,本將必將待之以上賓之禮。”
雖然說的很委婉,但也明確提出要皇甫嵩投降了。
此時皇甫嵩身邊的心腹將士也都勸道:“將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還是降了吧!”
皇甫嵩大喝一聲道:“我皇甫家族乃是世受皇恩,累世為將,怎能投降一介叛軍?”
部將依舊不忍心其身死,繼續勸道:“將軍,董白乃是已故太師董卓之子,現在又執掌西涼軍,恐怕不久之後其極有可能攻下長安,繼承乃父之誌,重新執掌朝政,屆時今日之舉便是名正言順。將軍何不忍一時之意氣,暫且保住性命。”
這副將說的也是實話,此人對皇甫嵩崇拜不已,覺得董守業既然能順利擊敗皇甫嵩,那將來攻下長安的概率便是非常大的。
攻下長安之後的董守業肯定是要執掌朝政的,到時候便不再是什麼叛軍了,而是再一次安定朝政的肱骨之臣,這樣一來便不會有人再說皇甫嵩是投降叛軍了,而董守業其為了安撫皇甫嵩等世家大族,肯定會為今日之舉做個修飾,到時候肯定會為皇甫嵩留點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