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弱回暖
觀察
在廣交會一期,每個展館都能看到人潮擁擠的熱鬧場麵,眾多企業的展位,出現了采購商排隊看產品、等待洽談的現象,與去年交易冷清、參展商紛紛搖頭歎息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
“市場有些許回暖了,人氣比去年旺很多。”4月16日,在113屆廣交會開幕的第二日,已經連續4年參加廣交會的曾茹正在會場的過道上向來往的采購商推銷產品。作為一家大型外貿企業的銷售員,她注意到,今年各地的采購商都有增加,與去年相比,“會場又恢複了以往的熱鬧,名片都發完好幾盒”。
作為外貿行業風向標,廣交會被認為反映了未來六個月中國外貿的出口境況。從已結束的第一期成果來看,回暖似乎成為本次廣交會的一個亮點。參展企業普遍反映,前來谘詢和洽談的采購商明顯多於第112屆廣交會,顯示外部需求回暖。但也有企業表示,受人民幣彙率波動影響,采購商下單意願趨於謹慎,出口形勢依然嚴峻。
企業感受回暖
與往屆相比,今年的廣交會再度熱鬧起來。“買一百個送一個,實用又優惠。”來自福建某小型機械商家在展位高舉著汽車移動器械,用不同國家的語言大聲叫賣,吸引了眾多不同膚色買家的關注。
展位負責人崔先生表示,在4月15日廣交會開幕的第一天,市場回暖程度比預期中要高,因此,同事們當晚商量至深夜,決定改變展示方式,“要更主動地吸引買家”。
在展位旁邊,坐著幾位分別來自中東、東南亞地區的采購商,崔先生稱他們下了近10萬元的訂單,現在正商量下一步到福建考察,並建立長期合作等事宜。這讓崔先生感到十分興奮,“雖然還沒恢複到幾年前的水平,但是這兩天的表現已經超過預期。”崔先生說。
然而,在對市場回暖保持樂觀預期中,崔先生也坦言了自己的擔憂。他分析,雖然采購商的購買力和采購欲望有所增加,但這種回暖卻並不穩定,“部分老客戶雖然都前來洽談,但初步定下的采購總量都很保守,有些采購商稱其購買力已大打折扣。”他更強調,海外采購商壓價現象也越來越嚴重。
來自江蘇、廣東等多家商家也同時遭遇到與崔先生團隊所麵臨的類似壓力,因此,他們還增加了當日拜訪、次日回訪等“車輪戰術”,希望增加采購商的下單機會。不少商家表示,前兩天采購商意向表現較好,但對接下來的訂單數額,大部分商家依舊抱著謹慎的態度。
在廣交會一期,主要是電子及家電、建材及五金、機械設備等展品參展,在每個展館都能看到人潮擁擠的熱鬧場麵,眾多企業的展位,出現了采購商排隊看產品、等待洽談的現象,與去年交易冷清、參展商紛紛搖頭歎息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
歐洲冷了,新興市場熱了
“我們的主戰場已經從歐洲轉向中東了,今年中東市場依然很有希望,來自歐洲的訂單依然很不好。”來自杭州某機械公司的銷售代表王小姐表示,公司主要以生產兼傳送機械係列產品和五金為主,從公司建立開始,銷售市場主要是在歐洲地區,海外分公司陣地也在歐洲。
然而,從三年前開始,歐洲市場已經逐步蕭條,公司挖掘了中東地區市場的潛力。今年廣交會上,王小姐所在的公司繼續將銷售重心放在中東采購商,“中東老客戶幾乎都來了,我們還招攬了不少新客戶,相反,有些來參會的歐洲客戶坦白告訴我們訂單很難下,有些老客戶甚至都不來參加廣交會。”
同樣地,溫州一家太陽能產品公司的銷售負責人根據經驗描述,以往歐洲客人來,第一時間肯定是詢問新產品的設計情況,現在這批采購商聽到產品價格上漲後,采購欲望馬上下降。相反,以往注重價格的新興國家的采購商,今年詢問更多的是產品性價比,如果產品合適,還會有議價的機會和空間。
廣交會一期結束後,從外貿大省山東情況來看,全省共成交17.4億美元,較上屆增長7.8%。其中,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成交增長明顯,非洲市場增長32.5%,巴西增長24.2%,阿根廷增長38.6%。
山東交易團的調查顯示,目前一些品牌大企業和較高附加值的產品回暖比較明顯,大多數采購商表示樂觀,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的采購商。山東企業反映,受人民幣彙率波動及國內同業競爭加劇的影響,采購商下單謹慎,比價、壓價現象較為普遍,成交多以小額訂單為主,但在新興市場的拉動下,近七成企業訂單能夠維持到6月底。
業內人士提示,從廣交會一期來看,美國市場和非洲、南美等新興市場恢複較好,而歐洲市場需求依然低迷,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出口依然低迷。這也顯示出當前外貿複蘇基礎依然不穩固、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本刊據《華夏時報》等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