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深處的回音(1 / 1)

城市深處的回音

獨家策劃

作者:唐誌軍

讓城市的回音更為清脆、健康和精彩,固然需要國資的能力的提升,但也不能不說的是,國資係統的改革與重組任重道遠,還需時日,至少在輿論荊棘的當下,更需客觀的認知和放大的心懷與放長的眼光。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隨後的經濟衰退,引發了諸多的反思與思考,其中加速國企改革,打造城市或區域鐵骨脊梁的話題,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而熱議的源頭,恰恰出現在經濟成分較為豐富的廣東。

客觀地說,受全球經濟大背景影響,以往紅紅火火的東莞等經濟模式受到相當挑戰。從《南方日報》的揭示來看,就在去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廣東黨代會上特別提到,廣東將分類推進國有企業“大國資、全覆蓋”的改革,國資在公共領域、城市建設、戰略新興產業等方麵唱起“戰略引領”主旋律。

廣東“大國資”的新思維並非偶然,某種意義上,這對諸多區域或城市在此方麵的實踐,應是一種肯定,畢競對不少城市而言,從曆史和改革中一路走來的國有經濟,雖然還有待於修煉,但由積累形成的責任心、集約性、輸血造血功能、技術人才優勢、城市脊梁的特性與作用不容質疑。

事實上,在中國許多的城市深處,總能折射這種回音。

當下的城市中國,讓每個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深度關注自己所在的城市,甚至與自己相同或相近的城市,這與改革開放之初的關注不同,由於不可想象的變化速度,即使小到一條道路,大到崛起一個園區、一項標誌工程,甚至一個牽動全國、全世界神經的盛大活動,都會在一個個矗立的符號背後,看到這一身影。在變的旋律中,即使是美國人彼得·海斯勒《江城》筆下的小城涪陵也莫不如此。

不妨將目光鎖定在黃海岸邊的青島。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她都是一個值得讓人打量、思考、想象、可期的城市。這倒不光是她青春、她的自然之美,而在於經濟進發背後的國資脊梁之力。這或許與南方一些少有國有色彩的城市有很大的不同,但這就是青島。

雖說有關國有資產的管理與優化,是道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命題,甚至全社會對它的深層改革也報以很大期望,但這並不妨礙諸如青島這類城市主力軍作用的發揮,而且伴隨著深度的轉型、整合與提升,國有經濟的脊梁支撐亦會越加強壯。

辯證審視青島,國資的力量與她的經濟結構,尤其與其曆史息息相關,難以割裂,而且在這近十年的時間,這個集團軍和所屬的主力軍們,也未辜負城市重托,在深化改革重組,促進轉型升級,加強基礎管理和國資監管等諸多重點領域,實現了漸進式的突破、提升、創新及增效的良好局麵。

之前的種種探索和驕人數據無需多敘,但沿著他們一路走來的路徑不難看出,青島國資的監管之路和如今整體係統作用的發揮,也恰恰是廣東等地正在探索和希冀發揮“大國資”優勢的一麵鏡子。這其中,既有曾經普遍麵對的困惑,也有緊貼城市戰略和宏觀大勢勇於變革的成功。這方麵,無論是早些時候的奧帆賽,或是正在實施的藍色發展戰略,以及備受矚目的2014世界園藝博覽會,甚至是不斷提升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等,國資總在扮演和擔當重要角色。

這也不禁讓人聯想到剛剛播出不久的大型記錄片《斷劍》,講述的是有著紅軍傳統的我誌願軍主力之一的38軍,在赴朝作戰的“第二次戰役”中的英勇表現。後有評價說,這支被稱作“萬歲軍”的鐵骨脊梁,為取得戰役的勝利,把敵軍打退到“三八線”,扭轉朝鮮戰局,做出了重大貢獻。著名作家魏巍當時隨該軍采訪,並以他們的事跡寫成《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戰地通訊,其精神影響了幾代人。

雖說如今的經濟建設環境,已不同於60多年前的那場硝煙,但在脊梁擔當這個要素上,人們還是有意無意將二者聯係起來,希冀國資能夠釋放更大的能量,並真正成為引領城市經濟,乃至中國經濟的主力軍。起碼,生生不息的青島港已為此作了很好的注釋。

讓城市的回音更為清脆、健康和精彩,固然需要國資的能力的提升,但也不能不說的是,國資係統的改革與重組任重道遠,還需時日,至少在輿論荊棘的當下,更需客觀的認知和放大的心懷與放長的眼光。

《央企真相》作者邱寶林說得好,既要清醒看到我國優秀企業與世界級一流企業和偉大企業間存在的整體差距,也應在正確導向前提下將壓力變動力,以期迎接中國“偉大企業”時代的到來。

我們期待這樣的曆史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