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方成壓低聲音說著,起初孟良和殷奪魁出於好奇,不知他要說什麼,但隨著話題深入,這二人麵色由平凡無奇變得耐人尋味並且吃驚不已。
當初北燕與南涼結盟,並定下攻打承國的計劃,妄圖將富庶的承國一分為二,兩者算是臭味相投,為了各自的目的達成一致。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結盟攻打承國怎麼打,誰來打成了重中之重,南涼派出孟良,任命他為主帥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他對承軍比較熟悉,無論之前的戰爭失敗還是勝利總歸是有經驗的,再者孟良的確具備統帥一軍的能力,上一次失敗重要原因是輕敵造成的。
第二完全是個人因素,那就是複仇,像孟良這樣高傲的人不允許他的人生存在汙點,而南疆一役是他抹不掉的恥辱,因此統帥之人不用過多考慮,隻能是孟良。
南涼統帥定下來,那麼北燕呢,何人出戰?按理說應該由鎮國大將軍殷劍仇擔任,不過由於年紀過大,自然落到別人頭上,青年將軍們爭先恐後,到後來才發現,其實這個位置就是留給殷奪魁的。
北燕天子也同意這樣的任命,現在就差最後一環,殷劍仇同不同意,按理說天子認同別人無權幹擾,但是殷劍仇作為鎮國大將軍同時也是殷奪魁的爹,並且戎馬一生,目光銳利,隻有他出口承認天子會更加安心。
別人或許不清楚但殷奪魁了解,他爹殷劍仇未必同意自己帶兵出征,因為他總是掛在嘴上一句話,毛嫩,不足以為帥,可機會擺在麵前,即便未必如願也要試試。
就這樣,殷奪魁主動找到父親殷劍仇,出乎意料的是,殷劍仇一點猶豫都沒有,答應的相當幹脆,隻有一句囑咐就是別死了。
起初殷奪魁並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直到今天他才明白,他爹還是那個名揚四海的大將軍,而自己所率領的十萬北燕軍和孟良的十萬南涼軍都是他的棋子,換句話說應該是炮灰或者誘餌。
原來,攻打雁門關是假,北燕真正的目的其實是承國帝都安陽,直搗黃龍,即省時又省力,而且北燕根本就沒想與南涼過於親密,倘若承國淪陷,誰願意把到手的肥肉一分為二!
殷劍仇清楚,想要直接攻打安陽是不現實的,其一,軍隊怎樣進入承國國境,其二就是黑甲軍,他忌憚或者害怕黑甲軍,若想避開與黑甲軍正麵對陣,唯一的辦法就是調虎離山,出於種種原因,雁門關成了調開黑甲軍這隻老虎的關鍵。
此計醞釀了數年之久,如今是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了。
當然,有人會問,承國邊境防禦嚴密,北燕軍如何才能進去呢?
這裏不得不提及一個人,那就是鐵先生。
承國與南涼一戰打得可謂驚天動地,北燕自然有所耳聞,但他們可不止耳聞而已,做了精密調查,發現此戰起著決定因素的是個少年,名叫靳軒,別人可能注意不到可殷劍仇則不然,他相信一個少年可以有這樣妖怪般的智謀,正如他多年前見到另外一個人一樣。
南疆戰役結束不久,又傳來南涼易主的消息,外界看來這是正常的世襲傳位,隻有少數人知道,這根本就不是什麼世襲,而是被一個人隻手顛覆,這個人還是那個靳軒,這就不得不讓人吃驚了。
殷劍仇為何對這絕密之事如此了解,別忘了,當時南涼還有個承王,就是他把消息賣給了殷劍仇。
通過這兩件事足以證明,這個靳軒太不簡單,必須除掉,不然必壞大事,直接將其殺掉又太過可惜,如果利用他在做些什麼事的話豈不更好。
於是一場針對靳軒的計劃開始了,可憐的安隆王虞成國成了他們手裏的刀。
後來事實證明,他們的計劃並未成功,虞明基用他天子的權力壓製下來。
本來還有後手等待著靳軒,但後來北燕得知他將隨著黑甲軍出征,這倒是省了不少事,滅掉安陽,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濟於事。
其實鐵先生早在三年前就潛伏到安陽城,那時承國為諸國龍頭,沒人敢生歹意,恰恰在這時,北燕軍化做普通人模樣,三年時間裏它們分批潛入安陽,化妝成商旅或者農民在此定居,為的就是日後奪取安陽。
這一切承國沒人知道,更想不到一支十萬人的軍隊就潛伏在天子眼皮底下。
時機成熟,雁門關這個誘餌終於起到作用,成功的牽製了黑甲軍,殷劍仇認為時機成熟,是時候動手了,因此他才派董方成前來送信。
這也是為什麼董方成不想讓孟良知道的原因,如果讓他知道,還不翻了天。
不過後來一想,不讓孟良知道是不現實的,一旦被其發現毀了盟約,到時北燕就是兩麵受敵,實在不劃算,再者真要是打下承國,怎麼劃分土地還不都是北燕說的算,殷劍仇可謂機關算盡,什麼都想到了,但他沒想到的是靳軒決不是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