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是伏翼跑得快躲得遠,這洋鬼子也半天下不來,倒也再一次見識了,天津衛的爺兒們其實真不怕洋人,隻是被官家壓著,不得不怕。伏翼也善解人意地悶笑在肚裏,倒是洋鬼子自己撐不住笑了出來,扯動臉頰的瘀傷,就有些呲牙咧嘴的,他邊笑邊衝伏翼喊:“好了好了,你慢兒跑。讓我好好瞧瞧這天後宮。”
這條街上有一座古廟,原名叫“天妃宮”,後改為“天後宮”。要了解這一帶的曆史,還要從這座古廟談起。
這座古廟是海神廟,它所供奉的海神娘娘,在史書和傳說中都真有其人。史書記載著她姓林,因出生後一段時間不會哭,故起名林默。她生在海島,嫻於水性,遂有一個美麗傳說流傳在民間:“能乘席渡海,雲遊島嶼間,人呼神女,又曰龍女”。傳說,是這麼流傳開來的——據說,在北宋宣和年間,赴高麗使臣路允迪的船隊在海上遇風濤,7隻船沉沒了6隻,剩下的最後一艘,是因為得了林默的守護,一路與蝦兵蟹將死鬥不退,終於救得一艘生還。後來,由於路允迪的奏聞,對林默的崇信漸漸得到了官府的承認和皇家的抬愛。南宋紹興二十六年,他們將林默封為“靈惠夫人”;南宋紹熙元年,又封為“靈惠妃”。
這時,海在人們的心目中,仍是由皇家公管封賞的,因此,海靈也還是人,是食人間福祿的貴人。
金元在古文化街一帶設“直沽寨”之後,到元代延佑三年,又在原地設“海津鎮”。元代建都北京,為維持朝廷軍政開支,在南方搜刮大量糧米,通過內河和海路北運,史稱“漕運”。當時,船隊載著糧米從劉家河(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出發,出長江口沿著海路北上,進入海河,駛到古文化街附近的三岔口,再卸下糧米,裝到小船上,沿著北運河運往北京。此外,在當時成為繁忙“漕運”樞紐。隨著地位的提升,林默也水漲船高,其間,封號一提再提,經曆了由夫人到妃、由妃到天妃的過程。在元代泰定三年,這裏建起了“天妃宮”。這座古廟的香火一直很盛,元代張翥寫的一首詩,生動地描寫了當時祭祀的盛況:“曉曰三汊口,連檣集萬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入廟靈風肅,焚香瑞氣高。使巨三奠畢,喜氣滿宮袍。”
而盡管如此,你不難可以看出,此時,無所不管的皇帝老兒已經放棄了海上的管轄,把人間海靈由皇家貴人拜封到了天人的地步,元在衰退。而林默的英靈也被他們用一個神廟拘在了天津衛,再不能四海遊俠,浪跡天涯。
到了清代康熙二十三年,漕運持續發展,對這位“保護神”也作最後一次晉封,封號為“護國庇民昭靈顯應仁慈天後”,達到皇封的最高品級,由天妃改為天後,民間俗稱“娘娘”。“天妃宮”也就成了“天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