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監軍?(2 / 3)

沒等楊肇基說話,何成梁便自答道:“長的不過半年,短的隻有三個月,除了了少數從各地官兵中遴選出來的兵士之外,其餘的人在這之前都是正兒八經的農民,甚至是流民!”

嘶~楊肇基吸了一口氣,他是個粗人,作為領兵的武將,隻是管打仗,其餘的事情基本上都沒有去關心過,但是現在卻聽何成梁說那六七千魯軍的老兵士也才入伍不過半年,不由得暗暗咂舌,要知道,在這個時期,半年兵齡的士兵那就跟新兵蛋子沒有多大的區別,何成梁居然生生的讓這些士兵擁有了中等水平的戰力,想來確實不一般。

“大人,指導員是什麼,還有你們剛才談論的東西學生都不甚理解!”就在這時,盧象升插言道。

“嗬嗬,沒什麼。”何成梁笑著道:“所謂指導員便是平時教導士兵識字的人員,同時也要向士兵講解當兵要保家衛國這些道理,這些指導員都是本官從開州巡營借調而來的,你去過開州,想必看過開州巡營了,有什麼感悟?”

“嗯,”盧象升略一沉吟,回答道:“別的學生不知道,不過我在開州街道上看見過的開州巡營士兵都有一種不一樣的氣質,怎麼說呢,他們都有一種蓬勃向上的精氣神,而且從來不擾民,在開州,百姓都已自家子弟在開州巡營效力為榮,這在我朝這個重文....在我朝如今的情形下是十分罕見的!”

“嗯,能夠意識到這些,說明你還是很用心的,本官的打算便是把整個魯軍都變成這樣,別的不說,首先要讓百姓不再說匪過如梳,兵過如洗這樣的話來,那麼咱們的魯軍才真的能夠擁有立足的根本!”何成梁這話既是說給盧象升聽的,也是說給楊肇基聽的。

楊肇基聽了何成梁的話,也是頷首表示讚同,他從軍多年,自然是了解大明不少官兵的秉性,何成梁的話給了他很大的啟發。

“再說這教士兵識字和隨軍軍官學堂的事情,所謂不讀書不知義,士兵若是都能夠識得些字,多少也就會懂得些道理,那麼給他們講自己的使命他們便能夠很快的接受,同時在作戰的時候也就更好的貫徹上官的部署,那個隨軍軍官學堂也是一樣的道理,打仗不能隻靠個人的勇武,還得有勇有謀才行,老楊,你是打老了仗的人了,想必昔日的袍澤很多,那他們現在又在哪裏呢,又有多少人能夠像你一樣成為總兵呢?你是靠著一邊作戰,一邊自個兒琢磨,自學成才,所以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位置,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那樣的才智與機遇,而將兵之事,卻來不得半點馬虎,與其等著人才自己脫穎而出,不如早日加以培養!”何成梁繼續道。

“老楊,我也知道你覺得咱這魯軍練兵有些過了,十天八操,一天輪值一天輪休,很累,不過適應了就好了,而且我估摸著真正抱怨的全都是你從大同帶來的人吧?我這話沒有損你的意思,隻是你想想,為什麼新招的人抱怨的都要少些,其實很簡單,這些新招的士兵大多都是農民出身,在家的時候基本上天天都在勞作,對於辛苦,他們實在是不怎麼在意的,而且我魯軍從未拖欠糧餉,每日的夥食也比平常百姓家好得多,所以他們對目前的訓練基本上沒有多少的怨言,反而是那些所謂的從軍多年的老兵受不了,為什麼,還不是因為疲懶,本官還聽聞在剿匪時,老楊你的麾下還有不少的士兵搶掠百姓,這事兒我本不打算提及,算是為了顧及你的麵子,然而我覺著一支隻靠著懸賞和狠勁兒作戰的隊伍,無論戰力多強,也不過是烏合之眾而已!要不是因為這些士兵多是老楊你的親兵家將之類的,說不得本官就要按著之前整頓山東其他地方的官兵的法子給遣散或大亂重編了!”

楊肇基一時卡殼了,這才想起,這位年輕的何大人是山東的兵備使,按著朝廷的製度,節製自己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可笑自己還受自己的親兵所托,妄圖使他改變方式,使自家親兵能夠輕鬆一點。想到這裏,楊肇基的汗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