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優化英語課堂教學(2 / 2)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一些實際情境,如社會調查、製作教具、查詢資料、幫助老師製作教學課件、英語角色扮演等。同時,英語教學的課堂可以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產生活,嚐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講、去說、去寫,使得課堂知識得到深化和補充,從生活中學習英語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蔡元培說過:“凡是學校所設置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初中英語課堂中的情境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的良好途徑。在英語課堂中運用“美”的教學手段和語言,給學生創設一種美的情境,讓學生產生一種美的情感體驗,從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達到教學的完美境界。

三、發展英語課堂設疑,啟發學生創新思維

“疑”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支點。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一個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學生思維,善於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疑。設疑不同於一般的課堂提問,它不是要求學生馬上回答,而是設法造成思維上的懸念,使學生處於暫時的困惑狀態,進而激發解疑的動因和興趣。教師從多角度、多方位設置多種思考題,發展學生橫向、類比、逆向、聯想等發散思維,使學生不單單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的表層,而且能夠利用現學知識,結合已學知識去創造、探索,培養發散思維,增強創新意識。

四、構築和諧師生關係,搭建師生對話平台

筆者認為師生關係是一種動態的關係,它作為學校生活中的一個最基本的人際關係,不但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效果,而且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徑。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教師在學生心中是崇高的,神聖的,教師的情感也同樣能感染學生。

1.轉變觀念,尊重信任學生。對於在教學活動中處於主導地位的教師而言,要改變傳統型的“師道尊嚴”,主動去接近學生,走進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古語有雲:“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教師應該從維護學生的利益出發,立足於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徹底改變對學生進行“管”與“灌”的做法,引導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親其師,信其道”,就道出了平等師生關係的重要性。

2.喚醒潛能,關注學生發展。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就像一座座等待開發的寶藏,擁有無限的可能性,教育的任務就在於把種種可能變成現實。“沒有一個人能認識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來喚醒人所未能意識到的一切”。喚醒學生潛能的任務除了學生在自我教育的嚐試中自我發現外,更多地在於擁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去完成。所以,教師必須重視每位學生,善於觀察學生和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並幫助學生揚長避短。

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意願、情感和需要,重視建立良好的師生交往關係,以形成情感融洽的學習情境,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麵發展,變單純的知識教育為素質教育,培養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賀雙鳳.英語學習動機探討[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4(06).

[2]華惠芳.學習動機與英語教學[J].江蘇英語教學研究.1998(01).

(作者單位:昆山開發區青陽港學校)

編輯/張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