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壇奇才李叔同
品·文苑
作者:郭誌平
在中國近代文化的發展史上,李叔同猶如閃爍在夜空中的一顆星星,給國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我國文學藝術的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是我國學術界公認的一代藝壇奇才!
此人的藝術人生,精彩紛呈,蕩氣回腸,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現代話劇運動的奠基人之一,早在1907年就將西方話劇《茶花女》搬上舞台,並在劇中反串女主角瑪格麗特;他也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開拓者,他所改編填詞的歌曲《送別》,曆經近百年的傳唱,經久不衰。他不僅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美術教師,以他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豐子愷、潘天壽等一批頗負盛名的畫家;而且也在藝術創作中融中西方美術之特點,是中國油畫、廣告畫和木刻的先驅者之一。後來,他又苦心向佛,成為中國的一代藝術高僧,被佛門子弟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李叔同(1880—1942年),名文濤,別號息霜,原籍浙江平湖,出生於天津。其父李筱樓是同治四年的進士,當過吏部主事,後辭官經商,掙得偌大一份家業。由於生活優裕,他18歲就娶天津俞氏為妻。婚後赴上海念書。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受西風東漸的影響,李叔同赴日本東京學習西洋繪畫及音樂,曾與曾孝穀等人創立我國最早的藝術團體“春柳社”,從事話劇運動。1910年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學音樂教員。1912年任《太平洋報》文藝編輯,兼管副刊及廣告,並同柳亞子一起發起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同年十月,《太平洋報》停刊,他應聘任浙江兩級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級師範美術學院主任教習。1918年,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1942年,他卒於福建泉州。
這裏先說說他的演藝生涯。眾所周知,在中國漫長的文化發展中,我們雖然有著源遠流長的戲劇傳統,但這些各具風采的繁多劇種,都是屬於“唱做念打”的戲曲體係。而話劇,卻是西方文化結出的碩果,它有別於戲曲,以獨具魅力的“說話”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中國的話劇,是在引進西方近代散文劇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戲劇形式,因而是名副其實的“舶來品”。據《中國話劇史》介紹,在中國,最早上演話劇的團體,是上海租界的西方僑民組織的浪子劇社和好漢劇社,最早由中國人上演的話劇是19世紀末由上海教會學校學生演出的英語劇,最早由中國人演的、影響最大、也最像話劇的劇目,則是1907年留日學生組織的春柳社在日本東京編演的《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籲天錄》。
原來,鴉片戰爭後,外國宗教勢力滲入中國,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城市紛紛辦起了教會學校。它們沿用西方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在課程以外還設置了一種“形象藝術教學”,將聖經故事編成劇本,讓學生們用英語或法語排練演出,有時也選用若幹世界名劇。在他們看來,這樣既教授了語言,又滲透了西方教義和西方文化,大有益於西方的勢力滲透。不料,此舉卻適得其反,它不僅開拓了教會學生的視野,而且也間接催生了後來中國話劇運動的萌芽。在上海學生演劇活動中湧現出來的滬學會新劇部,它的負責人就是從天津赴上海讀書的李叔同。當時,他為探索話劇在中國的發展前途,嚐試編撰了新劇《文野婚姻》,並因新劇部公開演出,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