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需要自信和勇氣
品·文苑
作者:丁品森
人們普遍認為,科學上的創新需要深厚紮實的學識基礎,需要堅持不懈的艱苦努力,有時候甚至還需要一點可遇不可求的天賜良機。這樣的看法顯然沒錯,但除了以上這些要素,我們覺得真要在科學上有所創新,有所建樹,自信和勇氣往往是尤其不可或缺的品質和精神。
物理學家福爾頓,曾經由於某項研究過程的需要,而進行了氦固定的熱傳導度測量。他所采用的測量方法是完全正確的,可是測得的數字卻比當時人們所想象的數字大了500倍。福爾頓見自己測得的結果與過去的理論差距如此之大,唯恐一旦發表出來會被人譏為標新立異和嘩眾取寵,就完全失去了將這一實驗結果公之於眾的勇氣。這樣一來,他自然也就沒有能把這個新的信息或者事實寫在自己的旗幟之上。在福爾頓之後,美國一位年輕的科學家在測量氦的熱傳導度中,也得到了跟福爾頓一樣的結果。而跟福爾頓不同的是,他立刻將這個事實發布出去,並由此推出一種新的熱傳導度測量法。他的這一新發現很快就受到了全世界的矚目,同時也使福爾頓的內心陷入了極度的懊悔之中。福爾頓在回憶這段經曆時曾這樣痛苦地說道:如果我摘下名為“習慣”的帽子,而戴上稱為“創造”的帽子,那個年輕人就絕不可能搶走屬於我的榮耀。福爾頓確實是非常遺憾的,而他的遺憾就在於他把自己的新發現,掩埋在了陳腐的“習慣”和“傳統”之中,從而與本應屬於他的成功失之交臂。
湊巧的是關於DNA螺旋結構的發現,也與此有著非常相似的經曆,並能同樣有力地說明上述問題。1951年,英國有一位名叫弗蘭克林的科學工作者,從自己的DNA(脫氧核糖核酸)的X射線衍射照片上發現了DNA的螺旋結構。之後,他還曾就這一發現做了一次公開的演講。然而,他由於生性自卑,缺乏應有的勇氣,後來又懷疑起自己假說的正確性,最終放棄了這個假說。
歲月如流,轉眼到了1953年,科學家沃森和克裏克也同樣從照片上發現了DNA的分子結構。他們為此而驚,更為此而喜,於是便勇敢地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的假說。這一假設的提出,意義非同小可,它標誌著一個生物時代的到來,他們兩人也因此獲得了1962年度諾貝爾醫學獎。我們不妨也由此而作這樣一個假設:如果弗蘭克林不是那樣自卑膽怯,而是堅信自己假說的正確,並進一步深入研究,那麼這個偉大的發現就會以他的名字載入科學史冊。
在科學創新的路途上,自信意念是這樣重要,勇敢精神是這樣可貴,可真要始終堅持這種自信意念和勇敢精神,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是一些已取得了一定成就的科學家,往往也還有功虧一簣的時候。德國化學家維勒,23歲時便用氰氫酸和氨水進行化學反應,獲得了草酸和尿素。此後他又花了4年時間進行刻苦的研究,證明不僅能從氰氫酸中製造尿素,也能從其他物質中,用其他辦法製造出尿素。27歲時,維勒又發表了論文《論尿素的人工合成》,從根本上動搖了生命力論的基礎,填平了無機物與有機物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使有機化學進入了突飛猛進的黃金發展時期。此時此刻,維勒本可以輕車熟路地繼續闊步向前,隨手采摘許多更加珍奇、更為碩大的新果子,豈料此時他卻出人意料地停止了前進的腳步,也就沒有獲得滿載而歸的理想結果。這是多麼令人扼腕歎息的事情啊!可見,要想真正在科學的研究上有所創新,有所建樹,自信意念和勇敢精神該是何等的重要!
所以,一切有誌於將來在科學研究上有所作為的青少年同學,在現今讀書求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時刻不忘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時刻不忘培養自己的勇敢精神,以使自己無所畏懼地敞開心靈的窗戶,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地去做自己一向不敢做的夢,自信地去說自己一向不敢說的話,勇敢地去幹自己一向不敢幹的事。如果真能這樣,那麼就總有一天,我們會迎來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美妙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