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患者的生活起居要注意什麼
起居療法,即通過合理的科學的生活方式來達到促進健康、治療疾病的目的。在最早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有了詳細的記載與論述,在中風的預防和治療過程中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輔助療法。
(1)生活有規律,應早睡早起,保證足夠的休息時間,按時作息,有規律地安排每天的起居飲食與各種活動。
(2)避免勞累,一般不宜房事。定時排便以保持通暢,發生便秘時要及時治療,避免排便時用力過猛而導致中風複發。
(3)居室應盡量寬敞舒適,即使居室狹小,也應保持整潔寧靜、通風良好、光線充足、溫暖濕潤。有條件的室內放置適宜花草,以利患者養陰抑火,斂心神,疏肝氣。
(4)行動要緩慢,不宜單獨外出活動,變更體位及上下樓梯、汽車,跨越門檻等應注意安全,防止踩空、滑跌或絆倒。
(5)適當收看電視或聽收音機,但不宜連續收看時間太長,避免觀看驚險、悲傷片種,音量要適中。
(6)長期臥床患者要注意局部保暖,注意翻身,褥子鋪放平伏,保持幹爽,防止褥瘡發生。
(7)夏天使用電風扇或空調時,不宜直接對著身體吹送涼風,且風力不宜過強。
(8)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
中風患者需要注意哪幾個危險時刻
(1)早晨6~9時:早晨6~9時為腦血栓發生的危險時刻。其發生的原因一是晨起體內水分缺乏,致使血液濃縮、黏滯性增強,心率減慢,血液中易形成血栓,血栓隨血流嵌頓在腦血管中,便發生腦血栓。二是老年人血管彈性較差,在晨起體內缺水情況下,容易發生血栓。因而有關專家提示,醒後應懶床5分鍾,然後起來,再飲水一杯,這樣能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環,預防血栓的形成。
(2)進餐後1小時內:研究表明,飲食活動可使血壓產生波動,尤其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血壓下降幅度可達2.2~4.0千帕(20~30毫米汞柱)。因而導致血流減慢,血管淤血,遂誘發血栓形成,而且容易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腦血栓形成、腦梗死等。其預防辦法,一是老年人進餐要適可而止。二是晚餐不宜過飽,以免心腦疾患乘虛而作。三是要在餐後適量飲一些茶水,以幫助消化。
友情鏈接:24小時內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0-2時,最為困乏,身體處於緊張的代謝狀態。
2-4時,通宵工作者效率最低的階段,身體大部分功能處於抑製狀態。
4-6時,人體調節功能差,是風寒感冒發病率的最高峰。
6-8時,性激素分泌增多。
9-10時,注意力和記憶力最好,工作效率高。
11-12時,身體對酒精最敏感。
13-14時,體內激素變化激烈,易疲倦。
15-16時,體內代謝正值高峰,青年人臉部紅潤,身體出汗,應休息片刻。
17-19時,情緒不穩定,可進餐、散步、讀報,以便集中精力,穩定情緒。
20-21時,腦力活躍,適於看書學習。
22時,體內功能多處於低潮,要準備休息。
23-24時,疲倦加重,體內進入抑製階段,是夜班出差錯最多的時候。
中風患者為何要注意飲食
飲食應以清淡素食為主,不宜食用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熱量的食品。因晚上暴飲暴食易再次誘發中風,尤應注意避免飲用烈酒、咖啡、濃茶、辣椒,也不要吸煙。
中風患者的飲食問題是患者及家屬普遍關注的問題。照顧好患者的飲食,可以保證患者的營養,促進康複,減少中風的複發。限製吃動物脂肪及含膽固醇較多的食物,如豬油、奶油、肥肉、蛋黃、動物內髒。最好食用植物油,因為植物油主要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可促使血清膽固醇降低。飲食中應有適當的蛋白質,包括動物蛋白質和植物蛋白質,各種豆製品可降低膽固醇。多吃蔬菜和水果,因為蔬菜和水果中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鉀、鎂等。維生素C可調節膽固醇的代謝,防止動脈硬化的發展,同時可增強血管的致密性。少吃甜食,因為食物中的單糖和雙糖對血三酰甘油很有影響,如攝入過多的甜食可使血三酰甘油增高,膽固醇也可增高。每餐食量要適當,不宜過飽,更不能暴飲暴食,因為過飽將加重心髒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