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自我調養(3)(1 / 3)

平臥時,癱瘓的上肢與胸壁間應當墊一枕頭,使癱肢保持外展位,同時抬高手腕防止手腫,並在患者手中置一小的布卷,使手處於半握拳的狀態,這樣可以防止癱瘓上肢及手的攣縮畸形。癱瘓的下肢用L形腳架固定腳板,使足保持功能位置。床尾放一足板或用護架,使被子抬高,或將被子搭在床尾上,避免被子對腳背壓迫造成足下垂。側臥時,下麵的腿伸直,上麵的腿屈曲,以防止下肢攣縮。

中風患者如何防褥瘡

中風患者臥床姿勢正確並經常變換體位可以預防褥瘡的發生、癱瘓肢體的攣縮畸形及足下垂,還可預防呼吸道的並發症及肌肉勞損。

中風患者發生褥瘡後應加強護理,改善全身的營養狀況,給患者高蛋白飲食,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以促進褥瘡的愈合。補充魚肝油、葡萄糖酸鋅也能促進傷口的愈合。如果患者貧血,應輸入新鮮血液,糾正貧血。

瘀血紅腫期的患者,局部皮膚有不規則、界線不清的腫脹、硬結及發紅。這種患者隻要解除局部壓迫,2小時翻身1次,勿需按摩,很快可痊愈。因為軟組織變紅是正常的保護性反應,稱為反應性充血,一般充血部位30~40分鍾褪色。如持續發紅,表明軟組織損傷,此時按摩會加重損傷,可用燈光照射。

炎性浸潤期的患者,局部紅腫擴大,皮膚呈紫紅色,表皮常有小水皰形成。如有水皰,可局部消毒後,用空針將皰中液體抽出,再貼上新鮮雞蛋殼內膜。如有輕度糜爛,可剪一塊比瘡麵略大的紫草油紗布貼敷,不需再換藥,痂下愈合後紗布就會自行脫落。

淺層潰瘍期的患者,局部潰瘍組織周邊紅、腫、硬,有分泌物和壞死組織。壞死潰瘍期的患者,潰瘍較深,肌肉有壞死,甚至露出韌帶和骨骼,壞死組織呈黑色,有臭味,膿液較多,應每天清潔換藥,紅外線照射,在瘡麵上撒一層經紫外線消毒過的白糖,再蓋上消毒紗布。

預防褥瘡發生的具體措施如下。

(1)勤翻身:翻身可防止患者同一部位長時間持續受壓。一般兩小時翻身一次,但翻身時動作要輕柔,避免拖、拉、推等動作,以免擦傷皮膚。骨突起部位,應加用海綿墊,有條件者可墊上橡皮圈,以減輕局部受壓。

(2)勤換洗:對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及時清除排泄物,避免因潮濕刺激皮膚。對被排泄物汙染的衣服、被褥、床單等,應及時更換,保持局部皮膚清潔衛生,以免感染。

(3)勤整理:要經常保持床鋪清潔、平整、幹燥、柔軟。每次翻身時要注意整理床麵,使之平整,無雜物,防止擦傷皮膚。

(4)勤檢查:每次翻身時要注意觀察局部受壓皮膚,發現異常時,立即采取積極措施,防止病情發展。

中風患者如何用好枕頭

腦梗死和腦出血的中風患者一般均會出現顱內壓增高。腦出血患者因為腦內血腫形成,血腫周圍腦組織水腫,很快產生顱內壓增高;而腦梗死患者,急性梗死灶的中央為壞死組織,周圍為水腫區,尤其大麵積梗死的患者水腫明顯,顱內壓可很快升高。因此,盡快消除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是搶救中風患者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於急性腦血管病患者,應常規抬高頭位20°~30°。研究表明,頭位每增加10°,顱內壓平均下降0.13千帕,適當抬高頭位有利於降低顱內壓。但頭位也不能過分抬高,因為頭位過高,頸部扭曲後又易引起顱內壓增高。

出血性中風、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壓,頭位抬高降低腦血流灌注壓,可減少再出血的可能性。如果經過治療,血壓下降接近正常時,應將床頭放平,如血壓下降過低,還需將頭位放低。也就是說,在抬高頭位時,還應注意腦灌注壓必須保持在一定水平,如頭位太高引起腦血流灌注壓降低而造成腦供血不足,反而會加重腦水腫。因此,中風患者的枕頭應適當高一些,不能太低,但也不能太高。

友情鏈接:中風患者睡醒後如何養神

人在睡眠狀態下,迷走神經處於興奮狀態,心率較慢,血流遲緩,而且老年人多數血液黏稠,血管壁粗糙,血小板極易聚集、破裂,加上血管內壁口徑變窄,或血液凝固形成血栓或部分栓子脫落於血管壁,血栓隨血液流動堵塞小血管,導致心髒和腦部供血不足,引起缺氧,這便是誘發心腦血管病變的基礎原因。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有1200萬人過早地被心腦血管疾病奪去生命,而中風則是元凶。中風多發生在夜間,而最危險的時刻是醒來的“一刹那”。患有高血壓和心髒病的中老年人醒來的“一刹那”,如果立即從臥姿變為立姿,並馬上下床活動,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時思維處於朦朧狀態,血液黏稠,腦部急性缺氧缺血,容易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