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自我治療(7)(1 / 3)

(2)針刺治療中風口歪。中風出現口歪,屬西醫中樞性麵癱範疇,多與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同時出現,因此與單純出現口眼歪斜者的病因病理不同,治療方法亦異。取穴應在治療中風的基礎上,加地倉、頰車、合穀、內庭諸穴以達到疏導麵部經脈之氣及全身經氣的作用,使氣血調和,筋肉得以濡養,而使口歪逐步恢複正常。亦可輪流取用迎香、顴髎、下關諸穴。流涎者加取承漿穴;遇事善怒、情緒易於激動者加太衝、內關穴。

如何耳針治療中風半身不遂

耳針療法是以針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的一些特定的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具有操作簡便,適應證廣,副作用少,經濟有效等特點,用於治療中風具有較好的療效。

中醫理論認為,耳與全身經絡、髒腑各個部位存在著多種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所以耳穴能夠治療多種疾病。近年來隨著耳針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和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耳針不僅能夠治療許多常見病、多發病,而且能夠治療某些疑難病。

中風的各種類型都可選用相應的耳穴進行治療,尤其是中經絡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狀,或中髒腑神誌清醒後遺留的肢體症狀、語言障礙,則更是耳針的適應證。

取穴:腎上腺、神門、腎、脾、心、肝、眼、膽、腦點以及癱瘓相應部位的穴點,如上肢不遂可選取指、肘、腕、肩;下肢不遂酌選跟、踝、膝、髖等穴。兼高血壓病患者,加入降壓溝。以上穴位較多,每次選取3~5個穴,用雙側穴。病程時間較短者每日1次,病程時間較長的後遺症患者隔日1次,每治療10天為1個療程,休息5天,再做第2個療程。療程多少,應視病情而定。

人體在患病時,往往會在耳廓相應的區域出現反應,在臨床上,常以肉眼觀察的方法,尋找耳廓上的陽性反應點進行治療,這種方法簡便且易於掌握。

肉眼觀察耳穴可以采取直視法或借助放大鏡觀察耳廓的外形、色澤等變化。具體方法如下:①最好在自然明亮的光線下進行,其順序是對耳廓由上而下,由內而外,由前到後細心觀察。②觀察前不要洗擦和搓揉耳廓,以保持耳廓原有的形態和色澤,避免人為因素影響耳廓的陽性反應標誌。③觀察的內容主要有變色、變形、丘疹、皮屑等病理反應。變色,有點狀或片狀發白色、點狀或片狀充血紅暈,圓圈形邊緣紅暈中間發白及暗灰色等。壓之能褪色為陽性反應,反之若壓之不褪色則不是陽性反應,而是表皮色素沉著所致。變形,如結節、菱形、條索狀隆起,點狀或針尖狀凹陷。丘疹,呈紅色或白色,如小疙瘩樣,也可形成小皰疔。皮屑,糠皮樣脫屑並不易擦掉,若一擦即脫掉為正常脫屑。

中風後遺症患者,往往在耳廓表麵出現壓痛點,刺激這些壓痛點就能起到治療作用。尋找壓痛點可用專用的探棒,一般木棒、金屬棒、骨簪或火柴梗也可使用,隻是要求接觸耳廓皮膚的一頭頂端應光整圓滑。並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做到輕、慢、勻。即用力要輕,所用力量在正常皮膚上按壓應不出現疼痛或疼痛不甚,耳廓可留下輕度壓痕;動作要慢,使患者有體會和比較的時間,以便找出比較痛的一點;壓力要均勻,就是說壓力要輕重一致。自上而下,自外而內對整個耳廓進行探察,切勿間距過大,以免遺漏陽性點,或因輕重不均勻而出現假陽性點。②陽性壓痛點是一種難以忍受的、由裏向外的刺痛、酸痛、脹痛、麻木或燒灼感,當探棒觸及到痛點時,患者常出現皺眉、躲閃、呼痛、拒按等表現,而正常的穴點一般為鈍痛、淺表壓痛,容易接受。

③探測時壓力輕重應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職業等有所區別,視皮膚厚薄及感覺可適當調整。

耳針操作方法有多種,現介紹一種最常用的方法施用於中風患者。

針具一般選擇直徑為0.30毫米、長15毫米的毫針,選好敏感點或耳穴,施術者用左手拇指、示指固定耳廓,中指托起要刺的耳背,將針對準應刺的部位,利用指力和腕力配合,快速垂直撚轉進針。將針刺入後,可連續或間斷進行小幅度撚轉,每穴1~2分鍾,然後留針約半小時。此法刺激強度略大,相當於中等度刺激,一般中風後遺半身不遂等症均可采用。

友情鏈接:耳穴壓籽治療中風

耳穴壓籽又稱耳穴壓豆法,即在耳穴表麵貼敷小顆粒狀藥物的一種簡易刺激法。此法不僅能收到與毫針刺激同樣的療效,而且安全無痛,不易引起耳軟骨炎,很適用於中風後遺症患者。一般初學者或患者家屬經過簡單學習後也可操作。

患者可以不定時地在貼敷處按壓,以加強刺激,從而起到持續的效果。所壓的籽可以就地取材(油菜籽、小米粒、綠豆、萊菔子、王不留行籽等),以王不留行籽最好。先將藥籽貼在小方塊膠布中央,然後貼敷於耳穴或敏感點上,每天患者可自行按壓數次,3~5天換藥1次,可根據病情發展情況隨時調整用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