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自我治療(9)(1 / 2)

另外,可根據病情合理選擇手法。患中風後,由於正氣不足而致失眠多夢易醒,心慌健忘,精神疲憊,飲食無味,麵色少華等,中醫辨證屬心脾兩虛。可以在自我推拿的基礎上用手指按摩兩腿足三裏穴約2分鍾。若中風患者失眠心煩,頭暈耳鳴,口幹舌燥,手足心覺煩熱,屬陰虛火旺,可在基本手法基礎上,用雙手掌大小魚際部位,自上而下推兩側橋弓20~30次。再用手指按揉兩側足心(湧泉穴)。若患者兼有咳嗽痰多,胸悶氣短,頭重口苦,心煩目眩等症,為痰火亢盛,宜請家屬配合橫擦臂上部的八髑、肩髎穴,以局部覺有溫熱感向內透達為度。

如何自我推拿治療中風患者便秘

中風後氣血不足常導致大便秘結。這種秘結,大便不一定幹硬,隻是臨便時雖努力,仍無氣力使便排出,兼有氣短汗出,四肢疲乏,懶於言語等症,可用推拿法以改善其症狀。

(1)患者取仰臥位,施術者位於患者左側,用手掌按壓腹部中脘穴,持續按壓5分鍾,使溫熱的感覺渾透於腹腔內部。

(2)用拇指按揉法在足三裏、血海、三陰交穴處施術,每穴持續操作約1分鍾,以穴位周圍有酸麻脹感覺為佳。

(3)患者取俯臥位,施術者位於患者右側,用拇指按揉法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氣海俞穴施以手法,操作時間約5分鍾。

通過以上按摩治療,可達到調補髒腑氣機,補氣健脾,養血潤燥通便之功。若與針灸療法、中藥等配合應用,則可縮短療程,見效更快。

中風患者如何貼敷治療

貼敷療法是把適用於治療中風的中藥材烤幹研成極細末,用水、醋、油等調成膏糊狀,或將藥末撒於膏藥上直接貼敷患者或腧穴,用以治療中風病的各種症狀。因此法可使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或腧穴,通過疏通氣血,調節髒腑功能而發揮健脾益氣,瀉火解毒,活血化瘀,消腫定痛,舒筋和絡,開竅定驚,化痰開塞之功效,對治療中風病有很好的效果。

(1)中風癱瘓膏:穿山甲60克、大川烏60克、紅海蛤60克。

上藥為末,每用15克,搗蔥白汁和成厚餅,直徑為1.5厘米左右,隨左右貼腳心縛定。靜室安坐,以貼藥之腳浸熱湯盆中,待身麻汗出,急去藥膏,宜謹避風,隔半月再治,以圖除根,並宜飲食調養之。具有活血化瘀、祛風和絡的功效,適用於中風癱瘓,手足不舉。

(2)大臭牡丹膏:大臭牡丹莖葉100克,香油100克、桐油100克。以微熱烘軟膏藥,貼於一側的曲池穴、足三裏穴、血海穴,每3日換另一側,連續貼7次,每月加強貼2次,每次間隔5天,堅持數月。具有涼血化瘀、清熱開竅的功效,適用於高血壓病、中風先兆。

(3)萬靈膏:甘遂60克、蓖麻子仁120克、樟腦30克。搗作餅狀患處貼之。具有清熱瀉火、通絡開竅的功效,適用於肢體麻木酸痛。

(4)木瓜除痛膏:宣木瓜數枚,以酒、水各半,將木瓜煮爛搗膏,趁熱貼於患處,以綿裹之,冷即換,每日3~5次。具有祛風和絡、溫筋止痛的功效,適用於中風後腳筋酸麻痛諸症。

(5)芥子貼痛膏:芥子適量,搗為末,調酒貼背部,其效顯著。

具有溫筋通絡、化瘀祛痰的功效,適用於中風後腰脊脹痛。

(6)文殊蘭葉膏:鮮文殊蘭葉適量,將上藥切碎調麻油,烘熱貼患處,每日一換。具有涼血化瘀、祛風和絡的功效,適用於手腳關節酸痛,中風半身不遂。

(7)蓖麻仁膏:蓖麻仁適量,搗膏,左側歪貼右,右側歪貼左。

具有祛風和絡的功效,適用於中風口眼歪斜。

(8)星薑膏:天南星適量,生薑(取汁)酌量。上藥研為細末,生薑自然汁調膏,攤紙上貼之,左歪貼右,右歪貼左,待幹即洗。具有化痰開竅,溫經散寒的功效,適用於中風口眼歪斜。

中風後遺症患者如何用藥浴治療

藥浴療法是在祖國傳統醫學理論指導下,選用天然草藥加工製成浴液,熏蒸洗浴人體外表,以達到養生治病的目的。藥浴療法與內服藥物的給藥方式、途徑均不同,其作用機製也有獨到之處。藥浴療法的作用機製包括刺激作用和藥效作用兩個方麵。藥浴能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機體新陳代謝,改善神經功能,調整神經、體液與內分泌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