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走出誤區(1 / 2)

中風患者經簡單治療後就能複原嗎

中風患者經簡單治療後就能複原嗎?其實不能。有些人一旦中風發作就無法複原,他們因此死亡或終身殘疾。事實上,常常有人患上非常輕微的中風而不自知,其後該病也不藥而愈。那些患過不太嚴重的中風而活下來的患者,中風後果可能有很大差異,因而身體的康複程度差別甚大。預後取決於許多種因素,包括是腦的哪個部位受傷、組織受損的嚴重程度、腦子其他部分的代償能力、藥物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患者本身的意誌力和努力。

治療中風的主要目的是抑製其後果,或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就以血凝塊引致的中風為例,患者或許應該服用減慢凝血過程的藥物,以防止舊的血凝塊增大,並預防新的血凝塊形成。這些藥物稱為抗凝血藥。例如已發現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抑製血小板凝聚,而血小板的凝聚可能激發凝血過程。假如中風是由出血引起的,則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再服用抗凝血藥,這種藥會使出血增多。

治療中風可以從藥物開始,但是不以藥物結束。實際上,藥物治療期可能相對較短,病情已受控製後的複康治療期則長得多。

中風患者暑天停藥對不對

夏天氣溫很高,在高溫天氣裏,許多中風恢複期或後遺症半身不遂患者及家屬誤認為此時陽氣太盛,此間服藥不如立秋以後藥物的利用吸收好,因而有一部分患者減少藥量甚至不服藥。

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因為當暑熱外蒸、毛孔開放時,機體最容易受外邪侵襲。而中風患者本來氣血虛弱,若遇外邪侵襲,很容易使中風複發或舊病加重,再加上許多患者在伏天擅自停藥,更進一步增大了中風發生的可能性。

現代醫學證明,中風的發生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黏稠度、心功能不全等因素密切相關。患者在中風後要堅持長期合理治療,把血壓、血脂、血黏稠度控製在一個良好的水平。以降壓藥物的應用為例,高血壓患者一般伴有動脈硬化,用藥物使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後,若突然停用降壓藥,血壓就會突然反彈,加之動脈管壁硬化,彈性減弱,血液會突破血管自身的調節機製而引起出血。反之,若擅自增加降壓藥的劑量,血壓降得過低,血流速度減慢,亦可因本來黏稠的血液滯留阻塞血管而引起腦血栓。

中風患者需要靜養嗎

中風好發於中老年人,發病後,家人出於對老人的孝心而給予周到的照料,不讓患者參與一些生活自理活動。其實,中風患者這樣靜養,不但影響偏癱肢體運動功能的恢複,而且還易造成廢用綜合征:

癱肢關節僵硬、肌肉萎縮。

現代康複醫學認為,中風偏癱肢體運動功能的康複有賴於大腦高級神經中樞與肢體之間神經通道的促通,這種通道的建立隻有對肢體進行不斷有效的刺激才能完成。因此,中風患者應早期進行康複運動鍛煉,隻要病情穩定(一般在發病後3~5天),就應開始康複鍛煉活動。起初可由旁人幫助患者對偏癱肢體各關節進行被動活動,並按摩及提擔肌群,讓患者練習翻身及起坐等動作,然後逐步過渡到練習站立、扶物步行、用手抓握物品等活動,讓患者慢慢學會洗臉、刷牙、穿衣、進食、上廁所等日常生活活動。

康複運動鍛煉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對患者運動功能的微小進步,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以進一步調動患者參加鍛煉的積極性。中風患者隻要持之以恒地進行合理的康複運動訓練,可明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降低致殘率。

為什麼低血壓也要防中風

有些人常說:“我的血壓是處於低血壓狀態,絕對不會發生腦出血。”其實,這種觀念真是大錯特錯,低血壓的人發生腦出血的實例不在少數。

眾所周知,血壓過高易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導致中風;而血壓偏低也可誘發腦血栓形成,也能導致中風。這是因為在血壓較低時,腦血流速度緩慢,甚至暫時停頓,使本身黏稠度偏高的血液易在已發生硬化的血管壁上形成血栓。事實上,多數腦血栓形成發生在老年人安靜睡眠時,因為這時老年人心跳偏慢、血壓偏低、血流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