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失去老伴,你沒有單身的義務 (2)(3 / 3)

3第三大基石——社會經濟學

老人再婚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經濟發展了,傳統的大家庭將會被越來越多的核心家庭所取代。在世界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這種轉變。在我國,近年來的調查資料表明,核心家庭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家庭代際關係的改變,這就促使老人更多地考慮再婚,以尋找新的老伴來維護和提高自立能力。而隨著城市老年人退休金的提高和農村逐步對老年人給予養老安置,老年人再婚的經濟條件也具備了。

做個快樂的“花癡”吧

單身老人“害羞”的根源

根據上海市老齡科研中心2005年發布的老齡信息透露,上海260多萬老人中,332%的人目前沒有配偶。其中85%的人表示不想找老伴,隻有13%的人表示想找老伴,另有137%的人說不清或者拒絕回答。

85%的單身老人不想找老伴,原因是什麼?

老齡問題專家指出:單身老人之所以“害羞”地不找老伴,原因有兩個:

1走不出“兒女情感的誤區”

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說,喪偶老人不想再婚的最大原因通常來自子女。在父母再婚的問題上,子女會出現“感情誤區”:“難道我還不夠孝順,沒有把老人照顧好?”

事實上,即便子女非常孝順,611%的老人也會首選配偶作為傾訴對象。喪偶後的漫長歲月裏,子女又如何能夠取代傾訴首選?但單身老人又羞於說出口,傷害了兒女的心,隻好有苦肚裏咽了。

2走不出“財產公證的誤區”

對財產繼承的疑慮,也是造成一部分子女反對父母再婚的重要原因。“如果老人們接受婚前財產公證,說明再婚不影響各自子女對財產的繼承,那麼,無論是老爸老媽還是子女,都沒有了後顧之憂,有情人自然不難終成眷屬。”專家說,希望再婚的單身老人千萬別“害羞”:婚前財產公證可不是丟人的事,它是保障幸福再婚的一個前提條件。

快樂地追求愛情

王女士,58歲,她打扮入時,一件褐黃色的大衣讓她看上去風姿綽約,腿上的及膝短裙以及腳上雪亮的紅色皮鞋更為她添色不少。

王女士是一個很追求生活品質的人,講求“愛情至上”,工作之餘,她最喜歡的就是跳舞。談到未來,她說,自己倒不是怕晚景淒涼,老了就進養老院,關鍵是要有愛情。所以她希望能覓到一位有品位、有共同愛好的男士。

無獨有偶,70歲的離休幹部東方先生也是位“愛情至上”者,瞧!他還特地帶來一大本自己在各地旅遊的“靚影”。老先生滿麵紅光,平時愛好戶外活動。他笑著說:“我要找的可不隻是老伴,而是愛人,沒有愛情的婚姻我不要!”他們都是懂生活,享受生活的“花癡”一族,癡情地快樂著……

追求天邊的愛情,不如珍視現有的婚姻

我們提倡老年人追求愛情,但不主張老年人為追求愛情而離婚。曾有位記者路過天安門,偶然向車窗外張望,看到一對老年夫婦牽著手一起過馬路,老大爺一條腿有點跛,卻還是一手拎著東西,一手拉著老伴的手,給人一種特別有力的感覺。兩人都頭發花白。都市中的俊男靚女隻會吸引我們的眼球,那隻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而這樣的一幕會讓大家心動、感動,記者後來報道了這一幕時最後說:“這就是對愛情最好的詮釋吧。”的確,“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這讓大家似乎也明白了什麼叫“少來夫妻老來伴”,兩個人從相識、相戀、結婚、生子幾十年,然後一起慢慢變老。看到一對對老年夫婦在路上結伴而行,特別慈祥,特別安逸,會讓人特別舒服。

也許有人會說老年人之間早已沒有愛情,更多的是一種親情。也有人說愛情有保鮮期,老年人早已激情不再。這正是讓大家感動的地方,可能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愛沒有嬌豔的玫瑰、沒有甜言蜜語、沒有成天掛在嘴邊的“我愛你”,也沒有汽車別墅,他們有的隻是互相的信任、依賴。他們的愛或許隻是一種習慣,甚至曾是一種“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隨遇而安,可能他們也經曆過諸多的不快,但現在,當他們從青年走向中年,再步入老年,歲月的痕跡留在他們身上的是一種平和、一種相濡以沫的溫馨。這才是一道最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