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把死亡看做一次快樂旅行 (2)(1 / 3)

每一位老年人,經曆了幾十年的生活旅程,總不免有喜怒哀樂的遭遇和坎坷不平的生活經曆。這些往事有時會不自覺地湧上心頭,一般都是偶爾想想或說說就過去了。但是,有些老年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或挫折,總喜歡拿過去經曆的事來對比,因而憂鬱沉悶,悲觀失望,沉湎於往事的悲哀中。這種過分迷戀往事的心理現象,心理學上叫做“回歸心理”,屬於心理上的病態。這種心理的表現,老年女性多於老年男性,文化低和心胸狹窄、性格內向的人多於文化高和思想開朗的人。這種回歸心理的表現有輕有重,輕的僅僅表現在言語上的嘮叨囉唆,心情憂鬱、唉聲歎氣、煩躁易怒、食欲不振、失眠多夢以及莫名其妙的自卑感和痛苦感。嚴重的會出現性格的改變,喜怒無常,頑固倔強,甚至出現一些令人難以理解的幼稚行為。

“回歸心理”揭秘

“回歸心理”是一種不良的心理狀態,嚴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它的發生、發展與機體組織一係列進行性退化息息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逐漸衰老,思維能力降低,遠期記憶能力反而增強,因而對儲存在大腦中的往事印象很深,常表現為回憶過去,誇耀自己,或觸景生情,念叨不絕,以此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一旦這方麵受到抑製,則情緒變得煩躁、易怒、焦慮、抑鬱。

另外,有些老年人由於文化程度較低,缺乏心理衛生知識,不會自我克製和疏導,產生消極情緒,更愛追索過去,常常沉湎於往事的回憶中,更容易發生這種現象。

如何克服“回歸心理”

老年人怎樣克服“回歸心理”呢?

首先,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正確評價一生中的是與非,不要為是沾沾自喜,也不要為非而耿耿於懷。

其次,要培養豁達、積極的人生觀。要常想到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規律,要珍惜寶貴的晚年時光,不能讓自己在不堪回首的悲觀情緒中虛度,應該麵對現實,積極地向前看,抱著一切都會好的信念,舒舒坦坦地度過晚年。

再次,樹立老有所用的積極思想。不少老年人擁有較豐富的工作經驗,他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對家庭、對社會都有益的事。

最後,注意莫閉門傷悲。產生回歸心理的老人大多有來日不多的悲觀思想,回歸心理中的消極悲觀成分就較多。因此,要預防和消除回歸心理帶來的不良影響,就該正確對待生老病死,應該用一分為二的正確態度來對待和評價自己所走過的人生道路,要培養豁達、積極的人生觀,要學會自找樂趣,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孝心叮嚀

麵對“回歸”,我們兒女能做的……

對於老年人“回歸心理”的負麵效應,我們做兒女的應該采取什麼相應的對策呢?首先是充分理解老人;其次是循循善“導”,用疏導的方法,轉移老人的不良心緒,淡化老人的失落心理,例如,鼓勵老人學畫畫,練練書法,或是幫助老人培養其他新的興趣、愛好;再次,不妨多給老人找些事幹,讓老人在精力、體力許可的範圍內發揮一些餘熱,使老人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最後,應該鼓勵支持老年人走出家門,飽覽大自然的風光,近處可上公園,遠處可去登山,讓大自然的氣息給老人的生命塗抹新的綠色,兒女們可利用休閑時光陪同老人出遊,既增加親子感情,又營造了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使老人感到“此處樂,不思蜀”。

——飄灑滿江的愛

與死亡恐懼劃清界限

懼怕死亡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留戀生命,害怕死亡是人的本能,隨著時光一分一秒、一時一天、一月一年的流逝,人們會逐漸地感到自己的生命在無可挽回地流失,並逐漸向死亡靠近,而死亡一旦來臨,和人世間的一切聯係都全部喪失,生命中的美好東西也全部化為烏有。所有這些不時讓人感到在人生的天空中總是在飄著死亡的陰雲,令人感到恐怖。

沒有人不懼怕死亡,但是世界上又沒有人能夠躲避死亡,因為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如何麵對死亡並正確對待死亡是人生最重大的問題,一個人可以擁有很多經驗,而唯一不能擁有的就是死亡經驗。進入垂暮之年的人總會麵臨油盡燈滅、接近死亡這一現實的問題,許多老年人在生命之鍾即將停擺之際,總會有些忐忑不安,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對一種必然的現實采取無視或否定的態度,就不是成熟者應有的態度了。老年人隻有正視死亡的現實,主動理解和接受死亡對生命的意義,才能從容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段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