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把死亡看做一次快樂旅行 (2)(2 / 3)

老年人要平靜地麵對死亡,而不是痛苦、悲傷、無可奈何地接受,那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也是一種睿智的美。

老年人“恐病懼死”心理過重

有些老年人,因為身體患病,所以非常擔心死亡,經常想象人死後的種種情景,毛骨悚然,睡覺時也常常被噩夢纏身。他們為了避免死亡,閱讀大量偏方驗方,以求通過這些妙方獲得長生不老;有些老年人則過度重視自己身上的不適,稍有不舒服,便認為是大病臨頭,處於不安之中,到處求醫,如果醫院沒有檢查出來,則懷疑醫院的水平問題,再到另一所醫院就診,整日在各醫院之間奔波,把家鬧得雞犬不寧,兒女們也寢食難安。有些老年人,經常處於一種焦慮抑鬱狀態之中,整日無所事事,在情緒不安之中等待死亡,偶爾發生的心跳過快,也認為是死亡將至,為之苦惱,認為自己患了嚴重心髒病,害怕這次發病就此結束了一生,深深地陷入這種死亡的恐懼中難以自拔。還有些老年人,為了防止死亡的出現,不敢自己單獨外出,不敢乘車,逃避現實生活,或者閉門不出,臥床不起。

這種疑病心理及對疾病死亡的恐懼感,嚴重地影響了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他們自知已近黃昏,來日無多了,千方百計想保重身體,過分追求延年益壽。身體一旦有風吹草動,哪怕是細微的變化,就草木皆兵,極為敏感。稍有不適,則疑是這個病那個病的,驚慌失措,不得安寧,逢人便打聽偏方驗方,各種補藥補品,一應齊備。尤其關心同齡人去世的消息,“怕死”成了一種潛在的心病,口頭上說自己什麼也不怕,心裏卻十分忌諱。

“順其自然”醫治“恐病懼死”

如何消除老年人對死亡的恐懼呢?心理醫生自有妙招,他曾給老年朋友講過莊子在妻子去世時的表現:莊子的妻子去世,惠子前往吊唁,看到莊子兩腿張開,蹲在地上,正敲著盆子唱歌。惠子說:“和人結為伴侶,人家生兒育女,身老而死,你不哭也就罷了,又敲盆子又唱歌,是不是太過分了?”莊子說:“不對,她剛死的時候,我怎麼能不難過!可是探究她的開始,本來沒有生命,不僅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沒有氣。混雜在恍恍惚惚之中,變化而產生了氣,氣變化成形體,形體變化有了生命,現在又因變化而死亡,這些就好像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在運行。人家就要安靜地到天地這間大房子裏休息,我卻跟著嗷嗷地哭,自己認為這樣是太不懂得生命,所以止住了哀痛。”莊子用自然主義的態度對待生死,認為生與死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生不必樂,死不必哀,順乎自然才是大道。

對待自然規律所導致的生命終結,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態度:一種是恐懼、怕死;另一種是順其自然,從容麵對。

對死亡很恐懼的人往往容易背上心理包袱,生活不會輕鬆愉快。一些人患有某些疾病、特別是像癌症這樣的病,很容易就垮掉。因為他們的精神負擔太重。而有些人即使得了癌症也以樂觀的態度對待,並積極去治療和鍛煉,也就戰勝了癌症,獲得很多年的“延長生命”時間,而且還為家庭和社會繼續作出貢獻。

從醫學角度來講,後一種態度才是正確的態度。生活中我們不也常見到越是怕死的人越是命短嗎?因為這類人經常處於恐懼之中,憂鬱的精神狀態和不良的情緒,使機體免疫力低下,健康就會受到影響,死神可能會提早降臨。而那些不怕死的人思想上沒有“死”的包袱,平日樂觀開朗,心胸寬廣,精神處於優良狀態,正常生活,正確對待“老”與“死”,總是保持積極的態度,這樣反而是心情輕鬆、情緒穩定、經常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勞動和社區活動,身體健康狀況也保持在良好的狀態。

當然,不怕死並不等於不重視健康。人到老年,身體弱了,更應該定期到醫院進行健康檢查,及時解決某些健康問題,而不應該拖著不上醫院。要做到定期檢查、早發現問題、及時治療、早解決問題。這是老年人對待生與死的正確態度。

快樂才是人生的必需

死亡坦然麵對,快樂裝點人生

“人生自古誰無死”,但是很多老人都忌諱提到死的問題。然而,花開花落,萬物都在新陳代謝,人總要步入垂暮晚年。麵對鐵的規律,最明智的態度是坦然麵對現實。如果“生命之鍾行將停擺”,我們就平靜地麵對它。在鍾沒有停擺前,爭取做到像幼兒園的孩子一樣,對過去和未來毫不牽掛,全力以赴地過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