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鄰居小海
前麵說到過,我們宿舍大院近年來搬來很多新鄰居,小海家就是這時候搬來的。
我家的左鄰陶家、右鄰孟家、魏家先後搬走了,新來了劉家、王家和許家。這三家跟我們家共用一個廚房。這三家都是男的是部隊幹部,女的是家屬,都是有三個孩子。劉家大兒子小海,二女兒小君,小兒子小江。王家大兒子王濱、二女兒小華、小兒子王軍,許家則是三個兒子許輝、許勇和許濱。三家的大兒子都比我一兩歲,女兒都比我小一點,而小兒子都跟我弟弟年齡差不多。
劉家和王家同時搬來,剛來時這兩家很自然地關係就很密切。相互來往非常多。那時候三樓的自來水基本上不來,家家都有一口大缸用來儲水。每天晚上大約9、10點之後二樓才能來水,我們都是用大桶去二樓的水房接水提到樓上把水缸裝滿。小海和王濱每天帶著小江和王軍拿著幾個桶一起到二樓接水。我那時跟他們還沒有說過話,每次都等他們接滿了水我再去。
有一天小海走進了我家的房間,主動跟我說話。那時應該是1972年的初夏,我已經進入四十中也就是高中了,從此就開始了我們的友誼直到今天。小海大我一歲多,那年16歲。他個子比我高些,身體也比我強壯些,皮膚略黑,很濃的眉毛,眼睛略有些眯縫,五官端正,很精神的小夥子。他的頭發非常好,又黑又亮,而且又粗又硬,完全是直立著的。而他的性格跟頭發剛好相反,比較隨和,接人待物很有禮貌也比較低調,跟他相處很輕鬆也很舒服。
小海他爸爸劉叔當年不到50歲,是個很高大很魁梧的東北漢子,濃眉大眼,性情直爽,說話大聲大氣,為人特別實在。他媽媽張姨是小個子,胖胖的,非常和善。劉家是我們家最近的鄰居,相處也最好。他家是地道的東北人,做大醬、漬酸菜、醃鹹菜等樣樣精通。我媽媽跟他家學了不少東北菜的做法。
從劉叔和張姨那裏,我們還聽說了很多東北的故事。比如“八一五”光複(1945年日本投降)時那些日本開拓團撤走的情景,中國人是如何憎恨這些日本人又是如何寬容他們的。比如當時的蘇聯紅軍進東北,在打日本的同時如何拆走大量的工業設備,很多士兵都是過去的服刑犯人,專門找大姑娘小媳婦,老百姓如何恨之入骨。劉叔當年在東北參加了解放軍,說起招兵時的情景也很有意思,“把準備應征的人找來開會,都在屋子裏坐在火炕上,下邊使勁加火,燒的熱熱的,坐都坐不住。誰要是熬不住了,一欠屁股,幹部馬上說:這個主動報名參軍啦!拉出來戴上大紅花,騎上馬,這就入伍啦。”劉叔跟著部隊一路打到海南島。一次部隊宿營,半夜他因為鬧肚子出來方便,就在這功夫部隊被敵人偷襲,損失慘重,而他卻陰差陽錯地逃過了這一劫。全國解放後,部隊回東北,已經是連長的他一身戎裝挎著“盒子炮”回到自己家的村子,家裏人才知道他還活著。
劉叔是駐中蘇邊境部隊邊防團的團長,到哈爾濱之前他們家在黑龍江最北邊的呼瑪、黑河都住過,一個團駐防的邊境線300多公裏。小海在那邊長大,也有許多我聽來很新奇的故事。那邊的冬天冷的出奇,“在井邊打兩桶水,挑到家裏也就是百八十米,等進了家,水麵就凍了一層冰,得把冰麵鑿開個眼,才能把水倒出來。”那邊的大山裏,發現過很多過去日本關東軍的秘密倉庫,有武器彈藥,有軍裝。“小鬼子真是鬼得很,這個山洞裏都是步槍,可是全沒有槍栓。槍栓都在另一個山洞裏。這個山洞裏的皮靴全是左腳的,右腳的全在另一處。你光挖開一個山洞,裏邊的東西都不能用。”
小海因為是在縣城裏長大,多少也經過些勞動鍛煉,比我壯實些。我們剛認識時,他比我力氣大得多。我那時剛剛有想鍛煉身體的計劃,他也在有意識的鍛煉。他告訴我他每天晚上在家舉板凳幾十下,我也開始舉板凳練習了。所謂“板凳”是實木的,很粗厚很結實,我們拿著板凳腿的端頭舉,也有些分量的。後來一氣可以舉幾百下,板凳顯得有點輕了。我就開始搜尋更重的東西。家裏有塊大石頭,是冬天漬酸菜時用來壓缸用的,很大很重,我使足力氣隻能勉強搬起來放到缸上。小海力氣比我大,他把石頭一下可以抱起來,但也舉不起來。每天晚上我把這塊石頭用雙手托著練蹲起,開始隻能起一兩下,後來慢慢就能起10下、20下、50下,大腿和腰部、臀部的肌肉越來越粗壯。後來可以舉起這塊石頭了,每次10 下,每晚舉幾組。在《解放軍文藝》舊雜誌上看到一篇小說,描寫一個戰士如何練腕力。自己就照著學,用一根圓木棍釘上一根釘子,係上麻繩,下麵拴上幾塊磚,然後用雙手擰木棍,把磚一點點轉上來再放下去,每次練得小臂和手腕又酸又麻。又從同學那裏借來一對16磅大啞鈴,買了一本《怎樣練啞鈴》,天天照著練,把身體的各個部位都量一下粗細尺寸,記下來。練一段時間再量一下,看看長粗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