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部隊大院子女》(1 / 2)

在本書即將結尾之時,某日從微信上讀到一篇文章,寫部隊大院子女的,我覺得跟本人早年經曆十分貼切,跟本書關聯密切,似能解讀本人半生心路曆程。該文係朋友轉帖,沒有注明出處,也沒有署名,姑妄引之。

《部隊大院子女》

部隊大院幹部子弟,多指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這是一個從小生活環境相對優越,相對單純,不擅長解決複雜社會關糸,不覺得縣市級官是多大人物,輕易不肯低下頭的人群。

部隊大院及部隊子弟的特點:

一、相對獨立的生態圈:大院大多麵積挺大,又大多建在城區邊,院內既有優於當時城區的“現代”建築,又有優於農村的人工或野生的“自然”環境,還有部隊所特有的各種裝備、設施,為大院子弟們提供了區別於城區更區別於農村的廣闊的天地。

二、相對獨立的生存圈:大院一切自成體係,有醫院、服務社等全套生活設施,一切活動基本可不出院,甚至像學校都是自設或基本是專設的,加上門口有警衛,外人進來也少,部隊的人大多在當地無各種社會、甚至親屬關係,所以連口音都與所在城市有區別,基本上是操帶當地口音的“普通話”。

三、人比較單純:大院子弟大多城府不深,較為單純,因為他們麵對的環境比較單一,部隊裏的管理體係和人際關係相對於地方較為簡單,加上生活條件相對豐足(雖是相對但這在當時已是很不錯的了,最起碼不會有生計問題),同時大家的待遇都是按規定有的,爭也沒用,不爭也罷,很自然地映射到子弟們身上。不管院子多大,大家可說都屬於一個單位或稱係統中的,各家的情況雖然不見得都了解但大家確實都生活在明處,想知道就都能對彼此有個基本的了解,誰是誰家的孩子也知道,孩子們見了男的叫叔叔,見了女的叫阿姨,簡單的稱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相互間關係的簡單。這些簡單,造就了這些單純。

四、人重義氣不重錢:熏陶於部隊的環境,重義氣自然是基本功底,不用多說。不重錢麼,與上條原因差不多,一是因為沒有太受過窮(在當時師一級的部隊大院裏,家境富足也不多,但不能就說自己受過窮,這窮與當時地方與農村的人受過的窮可不是一個數量級的。這從大院裏的服務社買瘦肉難而院外的商店買肥肉難就可見一斑);二是如上條所說部隊供給製為主的環境下,各安於其待遇爭也沒用;三是需求也不多,在當時的製度和生活水平下,衣食住行,靠的主要不是錢,家具是營房配的、電燈泡是領的,大米白麵土豆蘋果到了秋天統一拉來供應,文化娛樂更不靠錢。小孩子們就更如此了,凡是大院有的,還有這幫孩子搞不到的?就拿俱樂部來說罷,有錢不一定會有票,但沒票也不一定進不去,看本事唄。至於果園、茄子地裏偷個嘴,那是遊戲,更不需要錢嘍。

五、人有一定的優越感:相對特殊於地方的環境,自然會造就子弟們一定的優越感,雖然真正的大院硬件的優越時期主要被50後那些子弟享受了,60後的趕上的不多,但總體還是有地,最起碼有軍帽戴、軍服穿,有遊泳池、電影院,還有許多院外見識不著的機關槍步槍手槍可供磨來把玩,還有報廢沒報廢的通訊車等可供拆了零件裝個半導體收音機什麼的,什麼特務連、防化連這些地方孩子聽著神奇而大院孩子卻習以為常,什麼司令、師長、團長的銜,大院孩子眼裏也沒啥了不起,更不會肅然起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