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部隊大院子女》(2 / 2)

六、家教相對特殊:總體上重於教而疏於管。由於當時曆史條件下軍人在社會中的特殊地位,軍人們及他們的家屬們,對自己的道德定位較高, 似乎如果定低了就對不起所穿的那身軍裝和紅領章紅帽徽,對子女更是灌輸大公無私艱苦奮鬥英雄主義思想多,家教大多較嚴。但家教偏嚴之餘,對孩子的管理卻是不太放在心上,一是觀念上認為沒必要,讓他們摔打唄;二是也沒精力,帶兵的出身大多不顧家,也沒顧家的習慣;三是沒有那份細膩的感情或是有而不露;四是沒那份素質和雅情逸致,軍人土八路地出身,隨軍家屬們大多也非小資,對孩子的素質教育不懂也不重視。加上那年代整體上也不重視,所以孩子在大院這樣的人文、自然環境下,也就正好摸爬滾打撒了歡地自己玩吧,到飯點不回家大人也不會不放心,哪像現在的孩子,玩個小滑梯還有大人守著怕摔了怕嗑了地。

部隊子弟由於這些特點,賦予了大院子弟這一群體的特征。有好也有壞。總體上說,人品較正直,但不善(願)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求上進但不善爭強,不甘居人後但又有點哈不下腰低不下頭,因此在人群中處於中上的居多,露頭拔尖的少;綜合素質不錯,但和知識分子大院比差距也不小。部隊子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人數眾多,甚至有千萬。沒有經曆過部隊大院生活的人很難真正了解他們。應該承認部隊子弟是一個優秀的群體。他們的才華,尤其在軍事上的思維,甚至超過父輩,可以說天生是當兵的料。為何?他們從小接受的、看到、聽到的、生活習慣都是軍人的,甚至父輩的懲罰都是軍事化的。這種潛移默化養成了規律的生活,嚴明的紀律。

部隊子弟一般隻有兩種人,一種特別優秀,一種特別壞,平庸的很少。他們不同於城市和農村的年輕人,城裏人聰明,但缺乏真誠。見多識廣,又比較勢利。懂得生活,又不願吃苦。農村人樸實,善良忠厚,但目光短淺。吃苦耐勞,但容易變化。而部隊子弟恰恰介於兩者之間。部隊大院有良好的文化環境,不落後城裏,但又單純。它會改變你,所以說部隊是大學校、大熔爐、同化你,不管你是城裏的,還是農村來的,都會改變你。語言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不管部隊大院周圍講什麼話,或者什麼方言,在大院裏通通變成八一話,也就是普通話。北京人講的不是普通話,東北人講的也不是普通話,惟有電台、電視台的播音員和部隊子弟講得才是標準的普通話。當你和一個陌生人交流時,同是部隊子弟就可以馬上通過語言判斷出是否是部隊子弟。可見部隊大院環境的特殊性,那種父輩是軍人但自己沒在大院生活的,或在城市、或在農村,都不能算真正的部隊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