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一個亟需交代的背景
2015年6月中開始,a股市場各大股指出現了一輪雪崩式的下跌,千股跌停、跌停又跌停,實屬二十多年來罕見之壯觀景象,市場一片哀鴻遍野。
原本股市的漲跌起落,實屬正常,可是隻怪這輪下跌出現了罕見的流通性枯竭的現象——基於此時為下跌,於是所謂的流通性枯竭表現就是,想要賣出的人無法賣出,因為市場上的買盤幾乎沒有,所以投資者無法完成股票的交易。隨著流通性枯竭的發生,市場恐慌和悲觀絕望情緒得以進一步蔓延,即使此後加上帶有明確的國家政策意誌的主導資金的進場救市行動,這輪恐慌下跌也隻是得以暫時的緩解,因為半年後,也就是到了2016年元旦過後,股市新年開市開始起,a股市場再度進入新一輪恐慌式的快速暴跌中。當市場追究這次暴跌的主因時,又找到了所謂的“罪魁禍首”,即由管理層新推出的“熔斷機製”所致。在此,還有業內人士這樣解釋,在此新機製之下為何再度出現暴跌?“熔斷機製”不就是為預防暴跌做的保險措施嗎?藉此,有人提出了所謂的“磁吸效應”的概念,試圖來對此作出回答與解釋。
那麼,何謂“磁吸效應”呢?
磁吸效應,是指實行漲跌停和熔斷機製後,證券價格將要觸發強製措施時,同方向的投資者害怕流動性喪失而搶先交易,反方向的投資者為等待更好的價格而延後交易,造成證券價格加速達到該價格水平的現象。市場表現為漲跌停和熔斷的價位附近存在磁吸力,所以稱為磁吸效應。
其實這種發生在股市裏的“磁吸效應”現象,絕非僅僅唯獨發生在2016年元旦後的a股市場裏,而是早在1987年10月期間時,美國發生了一輪大股災後,於是開始計劃引入熔斷機製,而當時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法瑪,就從理論研究和實際觀察中得知,美國股市也出現了明顯的磁吸效應的現象。
如此說來,磁吸效應一直就存在,絕非a股啟動熔斷機製後的唯一產物,差別僅在於,其他市場隻是未能像在a股市場裏表現得這樣的典型極端和高強度而已。當然,這種極端典型和高強度磁吸效應情況的出現,是源於a股本身就具有漲跌停板限製的規則所致,由於此規則和熔斷價格的雙重限定,——熔斷機製限定的觸動點5%到7%,隻有2%幅度,而7%距離跌停板亦僅有3%幅度,所以,當股指跌至7%第二個觸動點而再次熔斷時,基於市場當下交易雙方的心理和行為,就會發生正如磁吸效應概念中所述那般,快速地由7%跌至10%的情況,從而得以加速的形式,將這種磁吸效應給“演繹”得更為典型和極端了。
自然要深究背後的原因了,可無論是批評熔斷機製的推出時間不合時宜也好,還是管理層主動要求給市場降杠杆來得太快也罷,這兩點原本就都需極高金融智慧和高超金融技術手段及技巧,來應對和處理的事務,但凡稍有差池,就釀成了股市大崩盤的結果。實質上,其背後亦是深刻體現出了股市的極度脆弱和不穩定性,還有其客觀存在的教人恐懼的高風險特性。如果要進一步深度反思和總結這場股災發生的原因的話,那麼,恐怕原因也是多方麵的、絕非單一因素所致,僅憑一言兩語是難以講述清楚的。隻不過股災後所留下的一地雞毛,還有廣大投資者的金錢損失和心理上的沉重打擊,卻猶如那肉體上的傷痕般,即使好了,但是始終留有一個難以磨滅的印記。當然,在這場股災中,受傷的豈止隻有各種市場參與者,整個宏觀經濟層麵其實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衝擊,好在還僅是有驚無險而已。但正因為此,國家層麵開始高度重視起金融係統的發展、還有金融風險性問題來,以及當前正麵臨的國內國際的金融競爭環境和形勢的緊迫性問題。於是,關於現代金融主題的探討和應對處理等,不得不提上日程來。而且關聯到時下,已不僅僅是金融製度設計的問題,更有金融工具運用問題,還有麵臨現代國際金融環境應對問題,等等。均成為了緊接下來急需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