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有益於降血脂
茯苓是用途極廣的中藥材,又是一種食品。美洲的黑人常將茯苓燒熟食用。在我國,茯苓是茯苓糕、餅的主要原料,同時亦是與粥煮時的佳品。它具有益脾胃、安神寧心、利水滲濕等功效,是治療體虛水腫、孕婦腿腫、小便淋瀝、夢遺白濁、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四肢無力、咳嗽、多痰、慢性胃炎、惡心、胃口不好、頭暈、心神不安、健忘、心悸、失眠、腹中冷癖、水穀蔭結、心下停痰、兩脅痞滿、按之轉鳴、逆害飲食、暴食停滯、腹痛不止、小兒傷風咳嗽、水痘等多種疾病的主要配伍藥。因此,在《神農本草經》裏,把它列為上品,在我國已有很久的藥用曆史。
中醫認為,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入心、脾、腎三經。利小便、清濕熱,可減肥、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和防治高血脂。適用於高血脂而有熱濕阻滯者,對體虛或熱象不明顯者需與其他中藥配伍,以拮抗其寒性。但茯苓不同部位藥用效果均不一樣。茯苓皮偏於利水消腫;赤茯苓(即去皮後內部淡紅色的部分)偏於清利濕熱;茯神(抱木而生、切片中央有木心的茯苓,療效最好,較為名貴)和朱茯苓(即加朱砂粉的茯苓片),則偏重於安神。雲南省出產的茯苓品質優良,在國內享有盛名,稱之為“雲苓”。國內以安徽、湖北與河南出產較多。
絞股藍有益於降血脂
絞股藍係雙子葉綱葫蘆科絞股藍屬植物。中藥名為七葉膽。在日本,被譽為“福音草”。內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皂苷、維生素和氨基酸。研究表明,絞股藍活性成分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腫瘤、抗衰老、保護肝及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對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係統疾患、糖尿病、腫瘤等病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製作保健飲品飲用,味道純正且極具保健價值,長期飲用無毒副作用,被譽為中國“南方人參”“抗癌新秀”。祖國醫學認為,絞股藍味苦、性寒、無毒。民間多用於消炎解毒、止咳祛痰,產區群眾在夏季采其莖葉煎水做清涼飲料。
現代中藥研究發現,絞股藍能降血脂、降血壓、增加冠脈和腦血流量,在防治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症、高血壓病、冠心病、卒中、糖尿病以及肥胖症等方麵療效顯著。臨床研究中,用絞股藍衝劑對42例高血脂患者治療1個月,血清膽固醇和三酰甘油明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所提高。動物實驗研究中發現,用絞股藍的提取液喂養大白鼠,對膽固醇、β-脂蛋白的代謝有促進作用,長期服用能加速脂類代謝,但又未超越正常範圍。有學者認為,這種改變可能是加速膽固醇轉成維生素D及膽汁酸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引起的。另外,絞股藍顯著降低血脂的作用與抑製脂肪細胞產生遊離脂肪酸及合成中性脂肪有關。
三七有益於降血脂
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藥學家李時珍稱其為“金不換”。三七是中藥材中的一顆明珠,清朝藥學著作《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中之最珍貴者。”揚名中外的中成藥“雲南白藥”和“片仔黃”,即以三七為主要原料製成。三七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種後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長三個葉柄,每個葉柄生七個葉片,故名三七。其莖、葉、花均可入藥。
三七具有“生打熟補”功效,即服生三七,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參治跌打損傷有效;服熟三七(用雞油或其他油將生三七炸黃即成熟三七),能補血強身。經科學研究並通過臨床試驗證明:三七與人參一樣,含有四環三萜等補養成分,而且比人參含量還高,三七所含的酮類化合物,能促進血液循環,擴張冠狀動脈,降低心髒耗氧量,減輕心肌工作負擔。用三七治療由冠心病引起的胸悶、心絞痛及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效果甚好。日本醫學界還認為三七有抑製癌症的作用。中成藥三七脂肝丸就具有明顯的降血脂作用,總有效率達93.67%,其中降三酰甘油有效率為96.23%,降血清膽固醇有效率為92.62%,穀丙轉氨酶(ALT)複常率為79.41%,說明其具有較明顯的保肝降酶作用。由此可見三七對高血脂的防治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澤瀉有益於降血脂
澤瀉為澤瀉科植物澤瀉的幹燥塊莖。生長於沼澤地,其功善瀉,故名。現代中藥研究表明,澤瀉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在國內和日本對高血脂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均提示本品的降血脂作用明顯。另據國外報道,澤瀉有抗脂肪作用,對於低蛋白飼料所致大鼠高血脂及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害亦有療效。在製劑研究中,已有澤瀉降脂片等用於臨床,澤瀉降脂片每片含醇提取物幹浸膏0.2克,用於防治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亦可用於防治單純性高血脂。每日3次,每次1~3片,飯後服。在一般情況下,應用澤瀉降脂,兩周即可見效,能使總膽固醇、三酰甘油、β-脂蛋白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