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越來越成為民眾關心的問題。

有些人,在有車有房有錢以後,卻沒了命。有些人未富先老,未富先病。有些人出於職業的需要,天天陪吃陪喝,雖然不用自己買單,但等一病不起的時候,最後到頭來真的需要自己來買單了。還有些人,雖然平常比較重視自身的健康,但卻是一邊積極鍛煉身體,一邊卻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糟蹋著身體。

很多人都把健康放在“三分治”上,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七分養”。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人在解決基本的吃穿的生理需求後,對健康和安全的需求就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中國正處在小康社會的階段,老齡化的步伐加速到來,10年以後,生活方式病的人將會越來越多,而如果想要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我們從現在就要做起。

筆者在學習養生的過程中,除了學到了健康和醫學方麵的知識,還重新思考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使身心得到了一次徹底的洗禮。

有些事,有些道理,隻有在失去的時候才會頓悟,因為我失去過,所以我現在對生命的理解才有所不同。

此書得以成稿,首先要感謝的是中國藥文化研究會的徐永紅教授,是她把我引上了健康之路。她長期在中醫藥領域工作,特別是對營養學有較深入的研究,我的營養學觀念得益於此。其次要感謝自學成才的高級經絡按摩師李濟昆老師。他擅長治療濕證,幫助我認識了人體的經絡,我之所以能成功的減肥,李老師功不可沒。第三,感謝原301醫院口腔科的王海鷹教授,是她治好了我頑固的牙周病,並使我對口腔疾病與全身健康的關係有了深刻的認識。第四,感謝中醫正骨師孔慶雲老師,他是清太醫院綽班處的傳人,醫術造詣獨特,是他治好了我的頸心綜合征。最後,還要感謝本書後麵推薦的那些健康書籍的作者和著名的中醫師陳金柱老師,是他們豐富了我的養生理念。總之,可以說本書的健康觀點和養生理念,很多來源於眾多醫術高超的醫者,筆者隻不過在健康調養的過程中,有心彙集和總結而已。

此文首發在IT網站,也許並不合時宜,也許發錯了地方,也許受眾麵不對,但是這本書仍然得到了不少網友的好評。很多網友都寫下了真摯的留言,給作者莫大的鼓勵。同時一些個人博客競相轉載,《京華時報》、搜狐網、劉太醫養生群、中裏巴人博客也先後進行了報道,說明了本書在廣大讀者心目中的影響力。

最後,我再一次感謝廣大網友對本書的評價,大家如果有調理健康方麵的需求,可直接與我聯係(QQ:168544522),我將盡我所能給大家提供谘詢服務。

徐捷(XJ)

2007年7月12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