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影《一九四二》的新聞倫理和現代藝術價值(1 / 3)

電影《一九四二》的新聞倫理和現代藝術價值

文化藝術

作者:鞠榮麗

電影《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大型災難劇情片。電影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張國立、陳道明、張涵予、李雪健等聯合出演。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一九四二年真實發生在河南的一次大旱災。當時成千上萬的災民背井離鄉,外出逃荒。在這部電影當中,通過兩條線索展開整部故事情節:一個是以逃荒路上的災民發生的悲慘故事為主線。另外一條就是以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作為主線,他們的腐敗和對人民的蔑視更加深了這場災難給國民帶來的傷害。

一、 電影《一九四二》劇情梗概

1942年,河南地區因為旱災,發生了一場大逃荒,電影中張國立扮演的老東家範殿元也因為這大災荒以及戰爭逼近加入了當時的逃荒“大軍”,開始的時候,他還趕著馬車,車上載著糧食以及他的一家人。但3個月後,除了他自己,什麼都沒了,糧食被搶了,家人都去世了。這個老東家就特別的糾結,他選擇逃荒就是想讓他的一家子人全都活下來。但是現在他的親人全部都死了。於是,他就下定決心不準備再繼續逃荒了。他開始逆著人們逃荒的方向往回走。這個時候,他已經不再想著怎麼活下去,而是想著可以死得離家近點。在回去的路上,他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女孩。這個小女孩正趴在他剛死去的親人身上哭泣。他就勸這個小女孩別哭了,小女孩說自己並不是因為她娘死了才哭,而是因為她認識的人全部都死了。她現在一個人都不認識,這麼一句話讓老東家百感交集,東家讓小女孩叫自己一聲“爺”,小女孩抬起頭,叫了他一聲“爺”。於是,這一老一少就牽著手朝山坡下走去,接下來就是人物的獨白。故事到此也就結束了。[1]

二、 行為抉擇和新聞倫理

在這部影片中,有一個外國記者叫白修德,他是《時代周刊》的一名記者,在當時也正因為有了這名記者對當時災區的報道,才為當時的曆史留下了證據。那個時候,國民政府的領導人蔣介石正因為戰事忙得不可開交,對河南的災害一點都不關心,想對這件事情置之不理,但由於這位記者對河南災區的報道以及在當時的《時代周刊》上刊登出來了,才迫使蔣介石下令去河南的災區救災。這時候正徘徊在生死邊緣的人們才終於被拯救了,但還是有300多萬人民被活活餓死。在這場自然災害中,隻有很少的一些記者記錄了當時的情境,在我們國家的史書上麵幾乎是一段空白,這場慘絕人寰的災難因為當時被國民政府的忽視,到現在很少有人能夠記住這些。這也和國民政府封鎖新聞有關。就是在當時其他的地方也不知道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正是因為這些新聞記者的盡職盡責,才能讓現在的我們能夠知道在我們的曆史上發生過這樣一次慘絕人寰的災難,以及讓我們看到國民政府領導者醜惡的嘴臉。[2]

不管是在戰爭中還是在救災中,記者的職業義務和人道主義往往相矛盾。在現實生活中,由於這些矛盾發生了很多的新聞倫理事件,比如那個著名的照片《饑餓中的小女孩》,當時這個照片的拍攝者在公布這張照片以後,就引來很多人的批判,人們都關心小女孩最後怎麼樣了。但是作者凱文·卡特也不知道,他作為一個記者。看到這樣的一個畫麵,他首先選擇的是按下了快門,然後驅趕走了禿鷹,最後看著這個小女孩離開,最後,這張照片的作者在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兩個月後開槍自殺了,大概是因為受到良心責備的原因,他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同樣在電影《一九四二》中,導演站在一個記者的身份角度去看這個問題。他讓他選擇了新聞倫理。用照相機記錄的鏡頭來表現記者的價值。這個美國記者深入到災區就是為了能夠采訪這次事件。當他置身於這場災難中的時候,不管他麵臨著什麼樣的危機他都一次次地舉起手中的相機。在電影當中有這樣一個畫麵,在逃荒的路上,敵軍飛機轟炸無數的災民,在這個危機的時刻,他不顧個人的安危,一次次按下快門,記錄下來了敵軍的猖獗以及當時無數災民的慘狀。而他拒絕中國軍人讓他去避難的好意,他毫不後悔地選擇了繼續記錄著曆史性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