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影《一九四二》的新聞倫理和現代藝術價值(2 / 3)

他是為了揭露事件的真相才來到這裏的。因為當時國民政府說中國沒有災情的話他並沒有相信,他從重慶來到河南的災區,來追尋曆史的真相。到了河南以後,一位神父勸他回去,他還是選擇留下來。在被逃荒的災民搶劫之後,他毅然放棄所帶的糧食以及用來趕路的毛驢,選擇了自己的相機。在影片當中,這位美國記者正是因為一個記者的良知也就是所謂的新聞倫理,才造就了他這次的新聞壯舉,也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曆史鏡頭。更揭露了當時國民政府的黑暗。展現了作為一個記者的價值以及為新聞職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3]

三、 新聞倫理和國家的利益

在電影當中,電影《一九四二》還通過記者白修德的一係列報道,反映了新聞事業和國家利益的矛盾,從而更加有力地反映了白修德作為一個記者所具有的高尚節操。在電影當中,當白修德對災區進行采訪之後,他回到重慶就立刻向駐華大使高斯反映,希望他能向中國的高層反映,然後讓中國的政府對災區的人民進行解救,但這位駐華大使不想管這件事,還警告他“這是中國的內政”,也就是說,中國和美國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反法西斯的盟友,但是對於他們國內的事情,我們不應該管,兩個人鮮明的對比,正好顯示了身為記者的人道主義以及這位美國政客的冷漠無情。在白修德的身上,體現了新聞、記者的人道主義精神,而在這位政客的身上則反映了一切以“國家的利益”為先的原則。

在駐華大使那裏碰到釘子之後,白修德沒有放棄,他又找到了於右任,通過於右任找到了宋慶齡,最後通過宋慶齡終於見到了當時國民政府的最高領導人蔣介石,麵對災區人民的慘狀。蔣介石本來就事先知道,但是卻置之不理。最後白修德拿出自己拍攝的照片,證實在當時災區流傳的“狗吃人”的謠言。最終蔣介石開始下令就災。在當時中國正因為戰事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國民政府不想管理中國的災區,甚至還封鎖消息。在災難麵前,國民政府還是把所謂的“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絲毫不管當時災區人民的死活。而白修德身為一個外國記者,不僅深入災區報道,還為災區的人民“請命”。充分彰顯了他作為記者對新聞事業的倫理追求和價值追求。電影《一九四二》也很好地表現了這位外國記者所具有的精神。

四、 電影的現代藝術價值

在電影當中,馮小剛導演通過電影藝術手段表達了對新聞職業倫理的認可和讚揚。在影片中充分突出了新聞報道在整個電影當中的價值。這對現在的新聞界也有很高的啟示意義。一方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發展的速度非常快。新聞媒體的調查深度和廣度也在逐年加深。但是新聞記者麵對的事件衝突也越來越多,矛盾也是越來越突出。例如,在對其他國家進行報道的時候,首先就需要考慮國家之間的關係。在電影《一九四二》當中,雖然美國駐華大使並沒有反對白修德對河南災區事件的報道,但是反對他去為災區的民眾去和中國的政府周旋。並指出這個是中國自己的“家務事”,我們不應該插手人家的家事。但是記者白修德卻還是堅持自己的人文主義道德,繼續為災區的人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後成功地解救人民於水火之中。因此,現在的新聞媒體就應該學習白修德的記者精神,客觀地報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