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影《一九四二》的新聞倫理和現代藝術價值(3 / 3)

在另一方麵,新聞報道和國家的利益常常發生衝突,這中間的問題如何解決一直困擾著現在的新聞記者。美國是一個幹預別國事務最多的國家,他們國家的記者就會麵臨這樣的問題,那就是真實的新聞報道和國家的利益發生衝突該怎麼辦。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就有一位美國記者這樣說過,他先是一名記者,其次才是一名美國的公民。這就可以很好地說明了真實的新聞報道要比國家的利益更為重要,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保證新聞的真實性,給人們還原真實的事情發生的起因、過程、結果。但實際上作為全球強大的美國會讓他們的記者這樣的寬恕嗎?回答是不行的,因為要是報道了真實的新聞給大眾,在一定程度上會給人民對美國有種不信任,讓人民對政府有一定的否認,這樣對美國這個相對專製的國家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他們得要在一定程度上對此進行製止。例如在2003年的時候,也就是海灣戰爭這段時間,一位全國廣播公司(簡稱NBC)駐巴格達的戰地記者,由於他在接受當地伊拉克電視台的訪問的時候說了一些美國在這戰爭上不好的話。隨後他因此被美國廣播公司給辭退了;還有一個也同樣非常鮮明的例子就是在“9·11”恐怖事件以來,美國借此發表聲明說,為了不斷強化人們的愛國情懷,對記者有這樣的要求如果在新聞報道中有體現出不為本國說好話或者為其他的國家謀福利的就會算作是不愛國的表現,這給美國的廣大記者造成了很多困擾。[4]

總的來說,從電影《一九四二》我們可以看出白修德這位記者他做到了報道真實的新聞,另外還積極向重慶政府部門說明災情,並督促他們能夠做好救災工作,他這種崇高的做法,無不體現出高尚的人道主義。隨著國家抗戰的勝利,他明確的指出蔣介石不是中國未來的掌門人,由於蔣介石的政權無能遠不能比得上毛澤東同誌,正是他這樣真實的報道給美國在決策上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到如今,對於中國政府來說,需要麵臨各種各樣棘手的國際衝突和地區矛盾,在這樣的情形下就要求我國的記者要懂得學會真實的報道,隻有這樣才能給國家還原一個真實的事件,國家才能根據次做出正確的應對方針。所以說電影《一九四二》最大的新聞倫理和藝術價值無非也就是在這裏得到很好的體現了。

參考文獻:

[1]薑德鋒.華語電影《1942》呈現的新聞倫理及其當代價值[J].新聞春秋,2014(1):61-64.

[2]魏詩娟,仝欣.從電影《1942》深層剖析人性的黑暗與光芒[J].短篇小說(原創版),2013(32):99-100.

[3]楊曉昱.人性的失落與回歸——評電影《1942》[J].語文學刊,2014(17):74-75,135.

[4]馬潔.觀賞性 穿透性 史詩性——簡論電影《1942》[J].電影畫刊(上半月刊),2013(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