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競爭背後的雙贏邏輯(1 / 2)

競爭背後的雙贏邏輯

新城事/新天地

作者:十年砍材

2012年歲末,三一重工一則高調宣布“遷都”北京的公告,把工程機械行業兩大巨頭——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的競爭矛盾公開化,一時間各家媒體紛紛報道,網絡上更是眾人圍觀,眾說紛紜。

三一和中聯的明爭暗鬥由來已久。在過去數年裏,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高速發展,這兩家企業在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成為業內兩大巨頭。更值得一提的是,兩家企業總部都位於湖南長沙,相距不過20公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你追我趕、互不相讓,蔚為一時瑜亮,也令湖南這個農業大省又有了“世界工程機械之都”的美譽。

但隨著市場競爭的白熱化,三一和中聯都不約而同地采取了激進的銷售策略,通過降低信用條件,鼓勵客戶利用金融杠杆購買本方產品,甚至采用超越商業倫理和法律底線的暗戰手段,爭奪市場占有率,在做大自己的同時擠壓對手的生存空間。從最先曝光的“短信門”、“行賄門”,到最近的“間諜門”與“綁架門”,這種毫無商業規則可言的競爭,消耗著兩家企業的精力,也折射出這個行業整體趨淡、風險累積的隱憂。

事實上,這種雙頭壟斷(Duopoly)貼身肉搏在中國並不鮮見。無論是2009年農夫山泉與康師傅互指對方水質問題、2010年蒙牛攻擊伊利“QQ星兒童奶”深海魚油造假、2011年國美與蘇寧之間的價格戰,還是2012年方便食品商統一與康師傅將“老壇酸菜麵”的戰火延伸到反日浪潮,相互暗揭日資背景,無不暴露出中國式商戰的亂象。新興的IT行業也不例外,遠有馬雲與周鴻禕在阿裏巴巴收購雅虎中國時的對掐,近有最終由工信部出麵調停的360與騰訊的桌麵大戰,以及京東商城CEO劉強東與當當網CEO李國慶的口水仗。

有市場的地方,就有競爭,但競爭並不意味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從三一和中聯前期競爭來看,盡管摩擦不斷,但總體上極大地刺激了雙方競相儲備人才、增大科研投入、改進技術、改善售後服務,兩家公司一度從中受益。可見,競爭也可以是一個實現雙贏的非零和博弈。

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德博諾曾設計過一組有趣遊戲,來證明競爭雙贏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遊戲1:兩個人猜拳。

遊戲規則如下:(1)如果若一人出剪刀,一人出布,出剪刀者得5分,出布者得0分;(2)如果兩人都出剪刀,各得1分;(3)如果兩人都出布,各得3分;如此重複多次,得分最多者獲勝。

如果讓你參加這個遊戲,你會選擇如何出拳呢?

首先讓我們分析出剪刀的情況:如果對方出布,你可以得5分;如果對方出剪刀,你可以得1分。也就是說不管對方出剪刀還是布,自己總能得到1分。

再讓我們分析出布的情況:如果對方出布,你可以得3分;如果對方出剪刀,則得0分。顯然,出布比出剪刀不劃算,最多能得到3分,不但比前者最高分5分少2分,而且還會麵臨1分也得不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