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女兒的畢業季
卷首
作者:金朝暉
美好的七月裏,一竹同學美好地畢業了!
四年前遠行英倫時,她17歲,一個人推著大旅行箱走進海關的孤單背影,難以忘卻。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她坐上駛向國際航班的小火車後給我打電話,我已哽咽地語不成聲,她在電話那端輕輕說了四個字:媽媽,淡定!突然間一顆心就放下了,女兒長大了,她成了我的支柱,那一刻,這種感覺從心底往出溢。
四年間,她每次回來,我都要去首都機場接,為的是讓女兒一出關就能看到家人的麵孔;她每次離開,我再忙也會放下手邊事情去送她,陪她在機場吃頓飯,抱抱她的肩,目睹她走進海關,再回轉身向我揮揮手。在我的日程表上,再重要的事情都抵不過迎送女兒,這種迎送不是因為難舍離,而是內心裏隱隱地希望通過這樣一種形式、一個習慣,在我們母女間形成一條難割舍的家的紐帶。
想到至少要有幾年時間女兒不能在家過年,2013年臘月二十八,我出發了,去英國。代表全家,帶了餃子粉,春聯,還有給女兒買的新衣。除夕這天,女兒還在上課,我去China town的中國超市買肉餡,意外發現東北酸菜,一陣竊喜。那晚,一竹帶幾個中國同學回來,我包了酸菜餡餃子,還雞鴨魚肉搞了一桌子。孩子們張羅著貼起春聯,女兒穿上新衣美美地照著鏡子。我心裏想著,帶孩子啊,真的不能偷懶。那年一竹19歲,長年離家,這個家可不隻是我們的小家,還有中國這個大家,我若偷懶了,孩子的心就可能被偷走。
紐卡斯爾有家東北餐館“雙喜城”,味道很不錯,以前來紐卡就在這家吃過。這次參加女兒畢業典禮重訪“雙喜城”,點了酸菜魚和米飯。一碗米端上桌,勾起一竹的回憶。她講自己剛到紐卡時,哪哪都找不到,連啃數日麵包,後來發現一家中餐館,簡直是狂喜,連吃四碗米飯,“那以前和以後都沒吃過那麼多米飯”,一竹同學開心地回憶。我聽著鼻子發酸。還有多少讓我鼻子發酸的事情呢,女兒不講,但我知道一定還有很多。
畢業典禮結束,我邀請一竹的兩個中國同學共進晚餐,因為那兩個同學的家長沒來參加畢業禮。餐桌上一個同學舉杯祝一竹和另一個同學下一站學業順利,我已經知道,這個舉杯的男生不再讀研了。一竹早先就已經提醒我,讓我在餐桌上千萬不要提讀研的事不要詢問同學家事。那個男生的父親去年病故,男生參加完葬禮回英後,就去了當地一家商場打工,靠打工支付學費和生活費。男生說打工很累,每天要不停回答顧客問題,剛開始英語不熟練,還常挨主管罵。但現在,女兒說這個男生在紐大留學生中的英語是最好的,能達到方言級水平,“人生有失就會有得,他很有經曆,比我優秀。”女兒斷言。
在一竹眼裏,很多人都比她優秀,這可能跟我從未打過“望女成鳳”的主意有關。我從沒鼓勵過要求過她去爭第一爭排名爭班幹部爭榮譽,因為我也不喜去爭,我不喜的事情為何要叫女兒去做呢?我最喜做的是走在一竹身邊,拉著她的手,和她一起前行,陪伴她一起興致勃勃地觀察社會認識社會。現在一竹長大了,走在路上,換作是她拉著我的手。
和小小的一竹、和少年一竹、和長大成人的一竹坐在咖啡館裏,交換故事,交流看法,一起開心,一起思索,這樣的畫麵多次前行在我倆的時光裏。一竹在小學時的一篇作文裏這麼寫我,“我的媽媽,像我的同學,也像我的朋友”,我當時看了很有成就感呢。做母親這一生,能參與到女兒生命的成長中,看到她友善、陽光、快樂,能夠敞開心扉地活著,是我最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