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擇業觀念與道德導向(1 / 1)

擇業觀念與道德導向

新聞

作者:郝誌遠

據媒體報道,近年來,我國各醫科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分數線下滑,非臨床專業則門可羅雀。許多醫科院校的招生計劃人數遠多於上線報考人數,甚至連醫科名校,比如北京協和醫學院在一些招生地區也麵臨所謂的“斷檔”局麵。看了這樣的消息,使人倍感憂慮。考生入學誌願,既是考生個人學科優勢和興趣的體現,也是一定階段人們擇業觀念和社會道德導向的體現。

醫學,是直接為人類健康服務、保障人類生命安全的科學,選擇醫學專業,體現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學生獻身於人類健康事業的人道主義情懷和無私奉獻的高尚道德。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的白衣天使救死扶傷,以自己的辛勤勞動築成了捍衛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堅強防線,保證了人類生命的正常延續。所以,醫學,曆來被人們認為是最偉大的科學;醫護人員,曆來是受到人們廣泛愛戴和尊重的一個特殊群體;即使隻發生過一次的醫患關係,也會構成雙方一種終身難忘的友誼,很多情況下,患者視醫生為救命恩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加拿大醫生諾爾曼·白求恩,不遠萬裏漂洋過海,到前線為中國抗日將士療傷治病,不惜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成為醫生行列中最光輝的形象,成為人類社會學習的楷模。多少人曾以自己是光榮的醫護工作者而倍感自豪,多少人總是向醫護人員投出感激的讚賞的敬佩的目光。

但是,當看到前述的消息,得知醫學專業居然下滑成為高考誌願的冷門,我們不得不為之深感吃驚,深感疑慮,深感難過。究竟是什麼原因帶來這種變化?這種變化又會給社會和人類生活帶來什麼影響?

有一種說法認為,是醫患矛盾的頻發,以及醫院、醫生在醫患糾紛中往往處於劣勢,受到不公正待遇,使年輕學子們對醫學專業和醫護職業望而生畏,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對學習醫學和從事醫療衛生工作失去信心。這種因素確實存在。而要改變這種社會狀況,就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麵切實完善醫療事故處理和醫患糾紛處理的機製,在維護患者合法權益,增進醫療衛生行業職業道德建設的同時,需要全社會重建對醫學的重視,對醫護人員的尊重。還有一種說法,是醫院用人門檻高,醫學專業學生就業難度較大,而醫護人員收入與工作強度卻嚴重脫節,影響了人們的擇業觀念。這種因素也確實存在。據工資水平較高的一個省份統計,醫學專業畢業生的薪酬比當地社會平均工資低21%,其他地區的差別就更大了。再有一個因素,是少數醫護人員技術水平和道德水平不夠高,影響了醫療衛生行業的風氣和形象,影響了醫護人員的自豪感、榮譽感。

除以上原因,還有其他種種客觀存在的原因,我們都需要給予足夠重視。同時,還需要以有力的輿論和高度共識,教育和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家長重建對醫學、醫療衛生職業及其神聖使命的正確認識與理解,喚醒對人類疾病和苦難的深切關懷,確立對生命的尊重,鼓勵和支持更多優秀學子投身醫學!試想,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不願意成為醫生、護士,醫院將何以為繼?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將何以為繼?

卡爾·馬克思1835年寫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人類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是默默的,但它將永恒地存在,並發揮作用。麵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今天讀來,仍然讓人內心充滿激動,仍然讓人感到如此豁然開朗。

(本文作者係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副會長,山西省審計廳原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