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凍肉您吃了嗎?
新聞
作者:常曉
“來一瓶1961年的葡萄酒,一份1972年的豬蹄,一盤1983年的鳳爪……”聽來可笑!這難道能算一頓合格的食餐?眾所周知,酒是陳的好,在葡萄酒的年份譜係裏,1961堪稱最偉大的年份之一。可是,對於肉品,誰不力求新鮮呢?1972年的豬蹄、1983年的鳳爪現在才吃?簡直嚇死人。
可事實上,自從有媒體報道了海關查獲凍齡長達三四十年“僵屍肉”的新聞後,“僵屍肉”的說法就迅速傳開。整個6月到7月,相關的各種信息在網絡持續刷屏。先是駭人聽聞引來民眾一片拷問、吐槽,隨後劇情反轉,有人對“僵屍肉”的說法提出質疑,認為鬧得沸沸揚揚的“僵屍肉”並不存在……
其實,不管“僵屍肉”是真是假,但未經檢疫的走私凍肉流入國內市場的現象卻真實存在。而且從公開報道來看,查獲多年的“高齡”凍品事件也時有發生。正因如此,輿論的紛紛擾擾中,折射出來的依然是社會公眾對於時下食品安全的敏感與關切。換言之,在 “真”與“假”的爭執背後,一個冰冷的現實是:民眾依然擔心“舌尖上的安全”。本期《人人健康》,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高齡”凍肉。
“僵屍肉風波”折射百姓關切
查獲的凍肉肉齡竟有三四十年?這樣的“僵屍肉”不免讓人驚恐。6月初,有媒體報道稱,在海關打擊凍肉走私的專項行動中,有“80後”緝私人員在廣西某口岸查處了一批比他年紀還大的“70後”凍肉。
從這裏開始,“僵屍肉”的說法迅速傳開,輿論被引爆了,各地媒體相繼跟進報道。隨後,多地食藥監局也開展了所謂排查“僵屍肉”的行動。然而,“僵屍肉”的說法流傳網絡時卻遭到了質疑。
“僵屍肉”初指冰凍多年銷往市場的凍肉,後又有媒體補充稱其為國外替換的戰略儲備肉。而在百姓心裏,顧名思義就是指質量安全不能保證,冰凍十多年甚至數十年的凍肉,多為走私品。但其實,“僵屍肉”之說既不是一個事實性指標,更不是來自官方口徑或科學用語,反而這個頗具文學色彩的修辭,從命名之初就為自身增添了幾分聳動。正是如此,有人通過對新聞線索的核實,公開質疑“僵屍肉”的真實性。一時間,相關信息一片淩亂,更多民眾則真假莫名,無所適從。不過,總體來看,即便不是冷凍幾十年的“僵屍肉”,未經檢疫的走私凍肉卻是存在的。
事實上,國內走私凍品早已形成一條國外發貨、香港拚櫃、越南中轉、中越邊境“螞蟻搬家式”偷運入境的鏈條。食品安全專家介紹,由於冷櫃車運輸成本高,走私人員常用普通車將凍品運輸到冷藏點。走私凍肉運輸條件惡劣,不斷解凍等過程中容易滋生各種細菌,甚至是開始腐爛又重新冷凍,其衛生安全和食品質量不堪想象。另外,走私的凍肉都是沒有經過檢驗檢疫的肉品,有些可能冷凍時間過長,有些可能攜帶禽流感、口蹄疫、瘋牛病等細菌、病毒,食用或會危及健康。
另據了解,來曆不明的走私凍肉通過批發市場,多向二三線城市轉移,進入大排檔、小餐館。此外,一些網絡平台也成為其潛在銷售渠道。經過醬油醃製、辣椒調味後,這些肉品有的被製作成袋裝熟食,有的演變成餐桌上的“佳肴”,消費者吃起來很難分辨。所以,食用的安全風險仍舊很高。
正因為如此,不管“僵屍肉”是真是假,但在輿論的紛紛擾擾中,社會公眾對此依然十分敏感並高度關切。
“高齡”凍肉危及健康
關於“僵屍肉”真與假的爭執,說到底,涉及的是“舌尖上的安全”,茲事體大,不可不慎,監管上的任何誇大與忽略都是對公眾的不負責任。
為了解真相,記者也采訪了數位國內食品安全以及冷鏈專家。在專家們看來,從冷凍技術上來說,肉品被保存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是完全可能的,但實際的冷庫保存成本並不低廉。一位專家介紹,目前我國對冷凍肉的存儲期限方麵沒有強製性的法規,僅凍牛肉有推薦性標準,規定應貯存在低於-18℃的冷藏庫內,貯存不超過12個月,其他肉類凍品保質期尚無明確規定,則多以凍牛肉標準為參考。而在市場上,超期數月或一兩年的“高齡”凍肉是有一定量的,但真正冷凍了幾十年的“僵屍肉”是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