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醫療 先走再跑別著急!(2 / 2)

之所以國家衛計委對網絡診治采取謹慎的態度,無疑是基於嚴峻的現實考量。其一,在醫患衝突日益激化的當下,互聯網上“看不見真容”的診治就值得信賴?其二,遠程醫療還缺乏統一的收費標準,醫保報銷政策還未完善,在政策層麵不具備開閘的條件。其三,醫生看病講究“望聞問切”,以目前的技術手段並不能將之全部網絡化。加之,能提供網絡診治的醫院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貿然放開必然會引起混亂。

不過,國家衛計委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互聯網醫療診治”不代表整個互聯網醫療,“不允許”指向的是“互聯網診治”,並非整個互聯網醫療。

那麼,我們該如何規避網絡問診的安全風險?專家表示,在相關法規尚未健全的當下,利用網絡做健康谘詢,在獲得便利的同時,更應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提高警惕。

一、要確認網站以及醫生是否具有資質。相關信息可上衛生部網站“執業醫師注冊查詢”欄目,輸入相關人名查詢以辨真偽。

二、若是網上遇到熱心薦藥、薦醫者,患者需提高警惕。正規醫院的醫生接受網絡谘詢時,一般隻提供治療原則、做些健康知識普及,不會隨便推薦具體的藥物。

三、對於網絡醫生所給出的診療意見,患者隻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最後的診斷結果,建議患者還是到正規實體醫院確診。

互聯網醫療將讓健康觸手可及

互聯網醫療打破的不僅是表麵的“看病難”瓶頸,更是對傳統就醫模式的一次猛烈顛覆。那麼,禁止網絡診治是否意味著互聯網醫療服務暫無路可走了呢?

現實“骨感”,其實不然!中國人口全球第一,醫療健康需求自然也是世界之冠。根據測算,到2018年,我國年度醫療保健支出可能將達到9000億美元。

市場如此之大,在這個“互聯網+”火爆的時代,互聯網醫療無疑也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正因如此,近來,巨鱷們投身在線醫療領域的消息不絕於耳,市麵上各種各樣的網絡醫療應用也層出不窮,其中包括高效利用醫生碎片化時間提供健康資訊、醫患互動交流服務的“春雨醫生”,提供醫療信息查詢、谘詢、轉診等服務的“好大夫在線”,幫助用戶提供“醫療健康答案”的“看處方”,先在線下看過醫生後再在線上和醫生保持溝通的“青蘋果健康”,私人家庭醫生模式的移動醫療服務平台“5u家庭醫生”,以及“易診”“快速問醫生”“掌上好醫”等等。

此外,公立機構也從中看到了機會,正努力探索將傳統醫療的健康信息采集、監測、診斷治療和谘詢等通過互聯網來完成。目前,山西太原就在做類似的嚐試,並啟動了“雲醫院”試點建設。太原市衛生局局長郝寶清介紹,通過這個平台,就是要實現醫療資源均衡利用,使醫院服務能力有所提升,同時推進分級診療的落地,讓老百姓方便就醫。

其實,在一些發達國家,互聯網戰略早就上升到國家戰略,“互聯網+”醫療更是走在世界前列,而中國的“互聯網+”醫療戰略仍處於猶豫、尷尬的階段,但這也說明目前我國的在線醫療服務仍有巨大提升空間。如此,可以預見,隨著互聯網醫療爆發期的到來,未來的尋醫問藥將變得越來越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