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 先走再跑別著急!
新聞
作者:常曉
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就有生老病死”,所以難免要和醫院打交道,但隨便問誰,談及看病總是有很多的苦水要吐,很多的怨氣要訴。正因為“看病難、看病貴”久拖不決,隨著“互聯網+”概念的風靡,時下醫療界也迎來了“互聯網+”發展浪潮。以BAT(百度、阿裏巴巴、騰訊)為代表的巨頭發起了對互聯網醫療的強勢搶灘;春雨醫生、好大夫、掛號網、丁香園等跨步進入移動醫療行業謀求先機;而傳統醫院也在加快“觸網”行動,從體製內發動對“互聯網+”的逆襲……
對此,有人可能還難以想象,當互聯網和醫療相遇,究竟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但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民眾已逐漸開始把網絡當作尋醫問診的場所,似乎通過登錄網站或打開軟件向“專家”或“醫生”谘詢問診就能“摸清”疾病。然而,正常看病需經過“望、聞、問、切”等程序並以專業儀器輔助,而多數網絡問診卻難以做到。那麼,這樣的醫療方式真的靠譜嗎?網絡問診是否等同於互聯網醫療?未來互聯網醫療又該何去何從? 網絡求醫問藥漸流行
王欣在山西太原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對於在網絡尋醫問藥,她自稱很有一套。“感覺身體有些不適,上網一查就知道是什麼原因,還有很多專業人士會告訴你怎麼處理,很方便,還能節約時間少花精力。”
事實上,在互聯網時代,習慣通過網絡看病找醫生解決問題的人已有很多。據某健康門戶網站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83.2%的網民有網絡問診經曆,其中34.2%的網民會向一些健康網站或應用軟件谘詢頭疼腦熱等小病痛問題,33.1%的網民熱衷於從網上獲取保健知識。
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網絡問診的方式主要有3種:一是醫療平台谘詢。由醫院或企業建立的獨立醫療平台,如醫院自建網站和商業網絡的尋醫問藥平台,針對患者的提問進行解答;二是網絡互助。通過網絡互助問答平台,如百度等,網友之間或網友與“醫生”“專家”之間進行病情討論與互助;三是移動應用程序問診。通過應用平台與“醫生”“專家”進行點對點的直接交流和谘詢。
網絡問診靠譜嗎
不用出家門,不用排隊掛號,甚至不用出錢,直接登錄醫藥網站或打開移動醫療應用程序,敲敲鍵盤、點點手機就能“摸清”自己身體出現的不適狀況。這樣的問診方式究竟靠不靠譜?
“網絡診治的確能方便患者,但是診療中患者與醫生無法麵對麵交流,醫生隻能根據患者所描述的症狀進行分析。如果判斷有誤,就有可能對病症造成延誤。”本刊醫學顧問、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普外科專家王杉表示,相似的症狀也可能有不同的病因,一些小毛病可能隱藏著重大疾病,需要經過專業的醫學檢查才能確認。
山西大醫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主任醫師也認為,網絡問診隻能當作參考信息,不能將此作為診斷的最終結果。另外,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裏,那些所謂的“大專家”“醫師”是否真具備合法行醫資質也很難判斷。如此看來,網絡問診確實存在安全風險。
網絡問診≠互聯網醫療
其實,國家衛計委對此早有規定,除醫療機構提供的遠程醫療外,目前互聯網上涉及醫學診斷治療的工作還不允許展開,隻可以做健康方麵的谘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