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過少常跟胎兒泌尿係統畸形同時存在,如先天腎缺陷、腎發育不全等。孕晚期常與過期妊娠、胎盤功能不全並存。
羊水過少對孕婦影響較小,對胎兒的威脅較大,早產兒的死亡率比正常妊娠高5倍。羊水過少的產婦臨床多見於子宮收縮疼痛劇烈,收縮不協調,宮口擴張緩慢,產程延長。
防治妊娠後期突然頭痛
在妊娠晚期孕婦突然出現頭痛,往往是子癇的先兆,尤其是有血壓升高或嚴重浮腫症狀的孕婦更不可忽視,此時可能已是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如不及時診斷治療,還會誘發抽搐、昏迷甚至危及母子生命,故應及時就醫,適時診治處理。
防治妊娠後期劇烈腹痛
在妊娠中末期,由於外傷、負重或同房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多為胎盤早期剝離,要去醫院檢查。另外,妊娠晚期如有規律的腹痛,這常是分娩前的征兆,要做好臨產準備。
產後應注意生殖器官感染
坐月子期間,產婦抗病能力極差,同時陰道、子宮因分娩而造成的創傷還沒有完全愈合,細菌極易由此侵入血液,再有分娩後陰道外口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易引起撕裂傷。因此,產褥期的婦女要注意外陰清潔,宜常用溫水擦洗,但如同房會發生外陰炎、陰道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子宮出血及陰部撕裂傷等,嚴重者還可能引起敗血症、失血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所以在產褥期一定不能同房,在分娩前3個月至分娩後2個月都要避免性交。平素要保持全身尤其是下身的清潔衛生,產前即要加強營養,充分休息,增強身體機能。
產後要預防乳腺炎
產婦產後在預防和保護乳腺方麵需注意2點:一是乳汁淤積,因為淤積的乳汁比較適宜於細菌的生長繁殖;另一點是因產婦乳頭、乳暈的皮膚薄,容易導致乳頭破損而引起細菌感染等現象。
孕婦在懷孕開始後直至喂奶期間,都要用幹淨濕毛巾擦洗乳頭和乳房,以保持清潔衛生,增強局部皮膚的抵抗力,盡量避免細菌從裂口進入乳腺而引起感染。在哺乳時要保持乳頭清潔,避免損傷,減少感染途徑。每次喂奶要將乳汁吸空,若嬰兒吸不完,可用吸奶器吸空,乳汁在乳房中淤積過久,就會發生變質,進而形成細菌。
產後要預防膀胱炎
膀胱的肌肉產後一時還比較鬆弛,容易積存尿液,妊娠後期體內積聚的水分,在產後同樣也需要通過腎髒排泄,從而增加了膀胱的負擔,降低了膀胱的防病能力,這時細菌容易侵入尿道引起膀胱炎。產婦在產後一定要勤排尿,不要使尿在膀胱裏貯存過久,以免細菌繁殖,還要經常清洗外陰部,保持清潔,同時不要讓髒水流入陰道。
產後要預防頸背酸痛
哺乳後的產婦,常有頸背酸痛的感覺,喂奶時間愈長,症狀愈加明顯,這就是哺乳性頸背酸痛症。這種症狀的引起有許多原因。
(1)產婦喂奶不良的姿勢引起:大多數產婦在給小孩喂奶時,都喜歡低頭看著小孩吃奶,由於每次喂奶的時間較長,且一天數次,長期如此,就容易使頸背部的肌肉緊張而疲勞,產生酸痛不適感。此外,為了夜間能照顧好小兒,或為哺乳時方便,喜歡固定一個姿勢睡覺,造成頸椎側彎,引起單側的頸背肌肉緊張,導致頸背酸痛的產生,時間長了就形成了一種難以醫治的症狀。
(2)女性生理因素與職業因素引起:由於女性頸部的肌肉、韌帶張力與男性相比顯得相對較弱,尤其是那些在產前長期從事低頭伏案工作者,比如會計、打字、編輯、縫紉的女性,如果營養不足,休息不好,加上平時身體素質較差,在哺乳時就更容易引起頸、背、肩的肌肉、韌帶、結締組織勞損而引發疼痛或酸脹不適等感覺。
(3)本身疾病引發:一些產婦由於乳頭內陷,嬰兒吮奶時常含不住乳頭,這就迫使自己要低頭照看和隨時調整嬰兒的頭部,加之哺乳時間較長,容易使頸背部肌肉出現勞損而感到疼痛或不舒服。此外,患有某些疾病如頸椎增生等病,也會加劇神經壓迫的程度,導致頸背酸痛,以及肩、臀、手指的酸脹麻木,甚至還會出現頭暈、心悸、惡心、嘔吐、四肢無力等不良現象。
產婦要根據自己身體狀況,隨時調整自己哺乳時的不良姿勢和習慣,不要長時間低頭哺乳;在給小孩喂奶的過程中,可以間斷性地做頭往後仰,頸向左右轉動的動作,夜間要習慣於雙側睡覺和哺乳,以減少頸背肌肉、韌帶的緊張與疲勞,平時注意適當的鍛煉或活動。另外,要防止乳頭內陷、頸椎病等疾患,提前消除不良因素的影響。冬天要注意頸背部的保暖,夏天避免電風扇直接吹頭頸部。同時,要加強營養,必要時,可進行自我按摩,促進頸背部血液循環,加強頸背的保健,讓產婦感到身心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