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預防腰腿痛
骶髂韌帶勞損或骶髂關節損傷極易造成產後腰腿痛的現象。
(1)產後不注意休息,過早地持久站立和端坐,致使產婦妊娠時鬆弛了的骶髂韌帶不能恢複,造成腰腿勞損,逐漸就會發生腰腿痛。
(2)由於分娩損傷了各種骨盆韌帶,再加上產後過早勞動和負重,更會導致骶髂關節的損傷,引起關節囊周圍組織粘連,妨礙了骶骼關節的正常運動,時間長了就會導致腰腿痛。
(3)產後不注意日常起居,閃挫腰腎,或者腰骶部先天性疾病,如隱性椎弓裂、骶椎裂、腰椎骶化等誘發腰腿痛,產後使病情更會加劇。
產後腰腿痛主要表現為腰、臀和腰骶部酸痛長久不絕,部分患者伴有一側腿痛,疼痛部位多在雙腿內側或外側,有的可伴有雙腿沉重、酸軟等現象。
產婦一定要注意休息和增加營養,勿過早久站、端坐、負重或勞動;謹慎起居,避免受害,每天堅持做產後操,可對產後腰腿痛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產後要注意發熱
產婦分娩以後出現發熱持續不消,或突然高熱寒戰,並伴有其他症狀,稱為產後發熱,主要是以下原因導致而成。
(1)外感發熱:由於產後失血傷氣,血脈空虛,腠理不密,衛外不固,而致風、寒、暑、熱之邪乘虛而入,營衛不和而發熱。
外感所致發熱,又要分外感風寒、外感風熱、外感暑熱3種:
①外感風熱:產後發熱,微惡寒,咳嗽,頭痛,咽痛,痰黃,出微汗,口幹而渴,舌尖、苔薄白,邊紅,脈浮數。宜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用銀翅散加減,藥方:金銀花、連翹、苦桔梗各30克,荊芥、淡竹葉各12克,淡豆豉、生甘草各15克,薄荷、牛蒡子各18克,煎湯時加鮮蘆根30克。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直至病狀消除。
②外感風寒:惡寒發熱,腰背酸痛,頭痛,流涕無汗,痰稀而白,鼻塞聲重,舌苔薄白,脈浮等。宜養血祛風解毒,用荊防四物湯加減。藥有:防風、川芎各3~6克,荊芥6~9克,白芍、當歸各9克,地黃15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③外感暑熱:由於產褥正值盛夏,口渴難受,心煩意亂,胸悶惡心,體倦乏力,暈腦漲,脈虛數,舌淡。宜用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治法,用清暑益氣湯。藥方:石斛、荷梗、梗米各15克,西洋參5克,黃連、甘草各3克,麥冬9克,竹葉、知母各6克,西瓜翠衣30克。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
(2)血淤:產後惡露不暢,氣機受礙,淤血阻滯,鬱而發熱。產婦寒熱時作,小腹疼痛不止,惡露不下或甚少,色紫暗挾塊,口幹不欲飲,舌質紫暗或有淤點,脈弦澀。宜用活血化淤法,用生化湯加丹皮、益母草、丹參,藥方:全當歸24克,桃仁、川芎各9克,炙甘草、炮薑各6克,以黃酒服藥。
(3)食滯:即產後脾胃虛弱,飲食失節,脾胃運化無力,食滯神焦,鬱而發熱。產後身熱,時發時止,茶飯不思,食入不舒,吞酸噯腐,脘腹脹滿,嘔惡嘔瀉,舌厚苔膩,脈濡滑。宜用健肝和胃、消導化滯之治法,方用保和丸,藥方:山楂180克,神曲60克,茯苓、半夏各90克,連翹、陳皮、萊菔子各30克。共為末,水泛為丸,每服6~9克,溫水送下,水煎量為1/10。
(4)血虛:產後失血,陰血暴虛,陰無所附而浮於外而發熱。產後出血較多,低熱持續,自汗,惡露量少色淡、質稀,隱隱腹痛,頭暈眼花,心虛難眠,舌淡紅、苔薄,脈虛微數。宜用養血益陰、清解虛熱之治法,用八珍湯,藥方:白茯苓、白術、熟地各9克,川芎、人參各6克,當歸、白芍各10克,加生薑、炙甘草各3克,大棗3枚。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5)感染邪毒:由於產婦分娩時,接生用具消毒不嚴或產褥不潔,邪毒乘血氣正開而入,正邪相爭而致發熱。症見產後寒戰高熱,小腹疼痛拒按,惡露量多或少,色紫暗穢臭如敗醬,心煩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數有力。宜用清熱解毒、涼血化淤法,用解毒活血湯治療,藥方為:葛根、連翹、柴胡、甘草各6克,桃仁24克,赤芍9克,枳殼3克,紅花、生地各15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直至病狀消除為止。
產後要注意手腳麻木
產後有浮腫時,或產後疲勞不能充分消除時,有時會出現手腳麻木,偶爾還會感到手無力、腿沉重,這些症狀會隨著身體的恢複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