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楊巨源死得不明不白,後有李好義死得淒慘悲涼,西北軍心搖動,摧鋒軍幾乎嘩變。安丙自知責在自己,不得不向朝廷請求解職賦閑。朝廷雖沒解除他的職務,卻委派劉甲宣撫四川,以穩定軍心民心。同時解除王喜職務,遷往鄂州供養。
安丙不願意提的這些人和事,都是他心中的痛,一旦提及,便會撕裂他的良心,讓他不得安寧。在處理楊巨源“通敵”一事時,他本可以親自過問,弄個是非曲直,但由於他對楊巨源心懷不滿,因此故意把他交給王喜處置。而王喜嫉賢妒能,巴不得弄死楊巨源這樣功勞大才能高的人。當朝廷擢升李好義分王喜兵權的時候,他本該提醒李好義提防王喜,但他沒有。以至於本可以成為一代名將的李好義,命喪小人之手。
當然,安丙也有樂意告訴世人的人和事,比如孫忠銳,比如他在西北所做的那些事。
孫忠銳由鳳州進攻大散關,屢屢失利,直到四月初,才因強德等人出奇道由鬆林堡大破金兵,方收複大散關。而孫忠銳卻貪功吝財,賞罰不明,大失軍心,更因忙於回鳳州搜刮,不好好駐守大散關,卻以關鑰付庸將陳顯,致使大散關再次落入金國人之手。
安丙大怒,一麵派遣楊巨源領軍收複大散關,朱邦寧佐之。一麵傳檄孫忠銳,要他回興州議事。安丙與孫忠銳自然沒事可議,他不過是想起了吳曦的建國強軍誌向,就是因為痛恨朝廷用人不察,製度腐朽。為了讓自己管轄的這一方土地能夠政治清明,軍隊強大,安丙動了清除害群之馬的殺心。孫忠銳不是傻子,怎肯上當?安丙因此暗囑楊巨源,讓他途徑鳳州時,設計斬殺了孫忠銳及其兒子孫揆。
多年以後,安丙賦閑老家廣安軍甘溪場,回憶起這段經曆時,總不忘說:“由於朝廷正在和金國人談判議和,他拒絕了李好義、楊巨源等人出擊秦隴、擴大戰果的建議,隻是采取恫疑虛喝的方式,以攻為守,對金人保持一種強大的壓力,以配合朝廷在談判中擺脫被動。如果當時采納李好義和楊巨源的建議,齊心北伐,也許楊巨源、李好義二人,就不會死得不明不白了。唉!”
安丙的一聲歎息蒼老而愧意十足。也不知是歎息他為之付出了兩個愛人的大宋朝最終什麼也沒改變,依舊腐朽,還是歎息與自己一同戰鬥的李好義、楊巨源的慘死。張素芳、張群芳姐妹已死,這一聲浩歎,恐怕再無人懂得。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