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思想認識的宜與忌(1 / 3)

(一)宜

了解心血管係統的組成和工作原理

心血管係統由心髒、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四部分組成。

1.心髒

心髒是人類的主要供血器官,位於胸腔內,膈肌上方兩肺之間,主要由心肌構成,狀如一個倒置的梨,大小與自己的拳頭相差無幾。

心髒有四個腔,分別是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心髒是連接動脈與靜脈的樞紐,在心血管係統中,擔負著“泵”的作用,同時,它還具有重要的內分泌功能。

心髒工作時,會利用自身收縮將富含營養物質和氧分的動脈血由左心室泵出,再經過主動脈及分支,流向毛細血管,並在毛細血管內完成物質交換(帶走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及二氧化碳)。接著,這些血液又會通過毛細血管進入靜脈,最終經由上腔靜脈和下腔靜脈抵達右心房。當這些血液返回心髒時,氧含量已經較低,這時右心係統會將血液再次泵入肺血管內,使血液得以補充充足的氧,以供身體進行新陳代謝。血液在心髒的作用下,在體內周而複始地循環流動著。

2.動脈

動脈起於心室,由大到小,逐漸分支,如樹枝狀遍布全身,是運送血液離心的管道。

動脈管壁較厚,可分三層,分別是內膜、中膜及外膜。內膜較薄,腔麵為一層內皮細胞,具有降低血流阻力的作用;中膜較厚,主要由彈力纖維和平滑肌構成(大動脈以彈力纖維為主,中、小動脈以平滑肌為主);外膜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結締組織,具有防止血管過度擴張的作用。

動脈的主要功能是將血液輸送至全身毛細血管,使物質交換過程得以完成。當心髒有規律地跳動時,就會將血液泵入動脈。心髒收縮時動脈擴張,心髒舒張時動脈管徑回縮,從而使動脈血持續不斷地流向全身。

3.毛細血管

毛細血管是連接動、靜脈末梢間的管道,數量龐大,極其微細,管內血流緩慢,是體內分布最廣、管壁最薄、口徑最小的血管(管徑平均為6~9微米),可分為連續毛細血管、有孔毛細血管、竇狀毛細血管三種類型,其中竇狀毛細血管管腔較大,直徑可達40微米。

毛細血管的分布疏密程度相差很大,在代謝旺盛的組織和器官中,毛細血管分布較密;而在代謝低的組織中,毛細血管的分布則較為稀疏。

毛細血管是血液與血管外組織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部位。其管壁薄、通透性強,與周圍細胞相距近的特點,使血液中氧氣和營養物質極易透過管壁進入組織,組織中的二氧化碳和代謝產物也極易通過管壁進入血液,從而使人體順利完成血液與組織間的氣體交換及物質交換。

4.靜脈

靜脈是引導、輸送血液歸心的管道,它始於毛細血管,止於心房。靜脈管壁較薄,缺乏收縮性和彈性,容血量較大,一般能容納全身70%的血液。

全身的靜脈可區分為肺循環靜脈和體循環靜脈兩大部分。肺靜脈左、右各一對,分別為左上、左下肺靜脈和右上、右下肺靜脈。這些靜脈均起自肺門,向內行注入左心房後部。其主要職能是將含氧量較高的動脈血輸送到心髒。

血液自左心室搏出,通過主動脈及其分支進入全身毛細血管,在此完成物質交換後,再經由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及心冠狀竇返抵右心房,這一循環過程被稱為體循環,而這裏所提到的靜脈即是體循環靜脈。

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症狀

心血管疾病泛指影響心髒和全身血管健康的一大類疾病,由於它涉及循環係統,因此也被稱為循環係統疾病。它分為急性和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病因非常複雜,其中有一些疾病與營養因素有著密切聯係。如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病、冠心病等。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在中國,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每年約有3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下麵我們介紹一下心血管疾病的症狀和前兆。

1.心血管疾病的症狀

一般來說,心血管疾病患者會出現以下症狀:

(1)心悸

患者自覺心中悸動,甚至不能自抑,多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症並存,尤其在活動後,心悸更為明顯。不過,心悸在患其他疾病或無病時也有可能出現,所以對診斷心血管疾病而言,意義不是很大。

(2)疲勞乏力

患上心血管疾病以後,由於血液循環受阻,導致新陳代謝產物(以乳酸為主)積於人體組織內,對神經末梢產生刺激,從而使人產生疲勞感。疲勞有輕重之別,輕度疲勞無明顯症狀,重度疲勞則會影響到平日的工作、學習。心血管病疲勞與其他疾病引發的疲勞感沒有明顯差異,因此不易區分。

(3)疼痛

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均是導致胸部疼痛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冠心病引發的心絞痛最為常見。心絞痛往往以勞累、飽餐、激動為誘因突然發作,如從事重體力勞動時,心髒部位伴有疼痛感或是出現放射性麻木感;飽餐以後患者會感到胸悶,偶爾會冒冷汗;情緒波動較大時,胸部有明顯的不適感等。不過,這類疼痛持續時間不會很長,為3~5分鍾,最長不會超過20分鍾。

(4)胸悶氣短

這是心髒病患者較常見的症狀,可分為勞力性氣短和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例如,有些患者一旦行走時間過長或行走速度過快,就會有氣喘籲籲、心跳加速的症狀,這是典型的勞力性氣短;有些患者夜間無法平躺入睡,有時甚至還會從夢中憋醒,醒後伴有疲勞感,這是陣發性呼吸困難。

(5)紫紺

在心血管疾病中,紫紺型先天性心髒血管病、心力衰竭、局部血液循環不暢都是導致紫紺產生的主要原因,原因是血液中還原血紅蛋白增多,從而導致嘴唇等皮膚黏膜呈現青紫色。

(6)水腫

水腫分為很多種,其中靜脈梗阻性水腫(常見於血栓性靜脈炎、下肢靜脈曲張等)及變態反應性水腫(常見於血管神經性水腫、接觸性皮炎等)與心血管疾病有密切聯係。

除了以上常見症狀外,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還會感到頭暈耳鳴、頭痛;思維、反應速度緩慢,記憶力下降,注意力無法集中;指尖或手指發麻;舌頭僵、麻,說話不利索,嘴角常有濕潤感,有時口角流涎無法抑製;腿部偶爾發麻,須進行按壓或拍打方可緩解。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初期症狀表現。

2.心血管疾病的前兆

心血管疾病屬於一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果不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勢必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所以,除參考專業醫療機構的診斷標準之外,在患病之前會出現一些前兆。

(1)類似於胃部不適的胸腹部不適

這種“胃部不適”與一般胃病有所不同,它的主要症狀表現為胃部憋悶、脹滿,並伴有鈍痛、灼熱感及惡心感,有明顯誘發原因,發作時間多持續在幾分鍾至十幾分鍾。

(2)時常感到疲勞

此類患者常出現無原因性疲勞,精力衰退等症狀,甚至在從事一定量的活動以後,連伸直身子都會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出現這種狀況,極有可能是因為心肌缺血的前兆。

(3)非心前區疼痛

此類疼痛多由勞累、情緒波動等因素誘發,呈陣發性,疼痛部位各異(如腹背部、左前臂、腕部、咽喉、下肢、頸部,等等)。

(4)呼吸短促

從事輕度運動或安坐時,感到憋悶氣短,但無咳嗽、咳痰症狀,出現這種情況,多為心髒功能不全。

(5)鼻硬或鼻尖發腫

鼻部硬,多由心髒脂肪積累過多引起,鼻尖腫,則表明心髒病變正在加重。

(6)耳部異常

耳鳴是心髒病患者早期常見症狀,其病因是耳內毛細血管發生了病變,不過病症尚未引發全身反應。但若耳垂部有一條連貫皺褶產生,則應提高警惕,此類情況極有可能是因冠狀動脈硬化前兆。

(7)鎖骨異常

鎖骨至耳垂方向,有一條小指粗細的表筋向上延伸,這表明極有可能右心房功能不全。

(8)左側上肢異常

左肩及手臂出現陣發性酸痛,此症狀多為冠心病前兆。

(9)手指、腳趾末端

手指、腳趾末端粗大異常,甲麵凸起如鼓錐狀,多為慢性肺源性心髒病或紫紺型先天性心髒病前兆。

了解最易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心血管疾病發病是多種危險因素相互作用和累加的結果。根據大量研究表明,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血壓、血脂、血糖、膽固醇及其他因素,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均有直接關係。那麼,究竟哪類人群較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呢?

1.中年男性

中年期(35~55歲)是男人一生中較為特殊的一個年齡段,處在該年齡段的男人,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都很重,健康長期處於透支狀態,加之消極情緒或亢奮情緒的誘導,極易引發心血管疾病。

2.更年期女性

女性進入更年期以後,雌激素水平下降,不僅使心髒缺少必要的保護層,還會造成脂代謝發生紊亂,形成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此外,更年期凝血因子的改變、絕經後胰腺分泌的胰島素對葡萄糖反應性降低、胰島素清除率下降、血胰島素增加等生理變化,也都是導致更年期女性易患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3.有家族遺傳病史者

有家族遺傳病史者較易患該病。科學家進行了研究,他們通過對拉美土著人與歐洲人遺傳基因中的心血管異變因素,如凝血酶原、類半胱氨酸等進行對比性研究,從中發現人類心血管疾病與遺傳基因存在著一定的關係。

4.吸煙者

據相關人士分析,香煙中含有多種化學物質,其中煙霧中的尼古丁及一氧化碳對血管內皮細胞有損害作用,被公認為是引發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

5.長期飲酒者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即酒精。酒精能夠影響新陳代謝,導致血液中脂肪沉積在血管壁上,使血管腔變小,影響血液流通。而過度飲酒則會造成心肌脂肪變形,降低心髒的彈性收縮力,影響心髒正常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