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先烈張鐵震
人物春秋
作者:曹春榮
自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於20世紀初在日本東京發起成立中國同盟會,製定“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首次提出以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取代腐朽專製的清王朝的革命目標以來,有多少誌士仁人為實現共和夢毀家紓難、流血犧牲,實在數不勝數。追隨孫中山多年,並應召在南京孫大總統座前參議建國大計,卒遭陳炯明忌恨陷害的張鐵震,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然而,由於蒙冤受屈,時過境遷,他的事跡卻一直鮮為人知。筆者留意於此久矣,謹將所得披露如次。
富家子弟要革命
張鐵震,譜名文安,學名魚書,號冶羲。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二月十二日生,江西瑞金人。但他祖籍廣東興寧,其曾祖父張迭,又名桂山,為興寧張氏第十七世祖。張迭生4子,長子曉林,單名飄。曉林生4子,幼子益臣,他便是張鐵震的父親。
張益臣,名諒,生於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十六七歲時,便依客家人習俗離開老家,來到瑞金學做生意。曆經數十年打拚,益臣已積攢下百萬家財,堪稱瑞金富商。期間在瑞金娶妻生子,購地建屋,並通過捐納得為候補清軍府,例授奉政大夫,可謂盛極一時。他在老家曾娶羅氏為妻,生一子名文選。複在瑞金娶蕭氏為妻,俗稱“兩頭大”。蕭氏小益臣25歲,為他生下8男3女。8男之名次第為:文敏、文德、文安、文海、文淵、文恩、文鴻、文忠。老二文德,學名雁書,有幸娶得瑞金名宦——清光緒朝戶部及刑部郎中、軍機處章京陳熾愛女為妻。陳熾乃中國近代愛國思想家、維新誌士,戊戌變法的重要謀士與推手。他的言行著述(包括各式條陳、奏章、專著《庸書》及《續富國策》等),或許對張鐵震產生過一定影響。例如,陳熾看重辦報興學,以通耳目,以啟民智;張鐵震也有“流傳最廣而振蒙最易者,莫若報紙”的認識,以及創辦《砭群報》的實踐。他還舉辦了各式學校(學堂),以興教育而使民眾明大義。
光緒年間,張益臣在瑞金南門外(河背)橫街新建三進大廈,帶橫屋共30餘間。陳熾親筆為其兩道大門題額:“富平門第”和“大夫第”。張鐵震置身於錦衣玉食中,卻毫無紈絝習氣。他自幼聰明機警,而又慷慨有大誌。少從邑中明經歐陽鴻(柳村)在家課讀,聞談國事,便傾耳而聽,慨然以澄清斯世為己任。因此,鄉裏耆碩都很器重他,其父也就益發疼愛他。到十六七歲時,他已成為縣學生了。然而,眼見國事日非,民氣湮鬱,強鄰虎視,而居廟堂者唯知諂君媚外以固榮寵,朝廷苟安樂其粉飾;處江湖者乃結眉飲泣,敢怒不敢言。鐵震於是憤然說道:“腥羶之流毒中國久矣,夫何為使我國民至於此極也?然豈獨犬羊之罪,實吾國民不自任責階之厲耳!顧救時莫如儲才,儲才莫如求學。”說走就走,不久鐵震便遠赴日本,進入早稻田成城學校攻讀。據說他此行隨身帶有大量錢款及用物,為安全計,其父專派兩個保鏢跟隨。到校後,遣返一人,留一人隨侍左右。在日期間,他與中土豪傑誌士惺惺相識,尤其跟姚次之、鍾滌源、萬福華、張華飛等交厚。閑暇時彼此詩酒往還,築劍悲歌;每論及國事,則潸然淚下,舉座皆欷歔歎息。為救國救民於水火中,張鐵震毅然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致力於革命。
張鐵震的革命情懷,我們從他的幾首遺詩中可以得見一二。1905年暮春三月,鐵震偕好友黎棐才、盧燾遊慶遠府白龍洞,見洞壁上刻著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詩(石達開詩為:挺身登峻嶺,舉目照遙空;毀佛崇天帝,移民複古風;臨軍稱將勇,玩洞羨詩雄;劍氣衝星鬥,文光射日虹),遂步其韻和詩一首。詩曰:
怒氣滿天衝,頭顱擲半空!
同胞濺血雨,民賊長蠻風;
革命靈應顯,吞胡誌愈雄;
壁留千古恨,餘怨隱長虹!
張詩中,憤激、悲愴、慷慨、沉雄之情力透紙背,革命之誌、救民之心洋溢字裏行間。
1906年除夕,張鐵震在象州粵東會館作了一首七言古風,凡32行、224字。全詩以中日兩國對比,抒發了“我有國民稱四億,被他奪去太平洋”和“百叱難回祖國魂,滿腔熱血暗中吞”的悲苦心情,以及“腹囊貯積文明水,擬向同胞著力噴”的勇於擔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