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題詞褒獎三五九旅紀事
廣角鏡
作者:孟紅 許興達
1938年10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開始進入最困難時期。為了克服當時麵臨的嚴重困難,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黨中央和毛主席發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發展生產,保障供給”的偉大號召,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為激勵廣大幹部群眾的革命熱情和衝天幹勁,毛澤東在大生產運動中一次性為領導經濟工作有突出成就的3個先進集體和22位模範幹部題詞表彰,一時傳為佳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評選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三五九旅為3個先進集體之首,而評出的22位領導經濟建設的勞模中,僅第三五九旅就有王震、何維忠、晏福生、羅章4人。他們都被授予了毛澤東親筆題詞的獎狀,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這些生產英雄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
王震:“有創造精神”
“有創造精神”,這是毛澤東為王震的著名題詞,可謂高度概括,一語中的。
1940年12月初,第八路軍第三五九旅進抵南泥灣,駐屯安縣臨真鎮屯墾戍邊。南泥灣位於延安東南黃龍山地區,距延安約90華裏,當時是一片荒山野嶺:一座座荒涼的山坡上,長滿了齊人高的蒿子,荊棘叢生;深山是遮天蔽日的樹林,溝底是黑暗陰森的溪流,浸透著腐爛的枯木和野獸的屍體……部隊來到後,遇到了許多想象不到的困難。
首先是思想上的障礙。有的戰士認為:“當兵是來打日本鬼子的,不是來種地的”,“在後方生產不如在前方打仗光榮”。針對這種現象,王震親自下令:“不容許任何人站在大生產運動之外。”同時,在部隊中開展了廣泛深入的政治動員和思想教育,幫助大家提高認識,並適當加強了部隊軍事訓練,使指戰員們個個身強力壯,精神振奮。
其次是物質條件艱苦。部隊進駐後,沒有房子住,尤其是夜間露宿,寒風刺骨,指戰員們衣衫單薄,難以禦寒。王震組織大家揀樹枝、拾柴草,點起堆堆篝火,用來取暖。為了不誤農時,王震要求部隊先進行開荒,等種子下地後,才安排大家搭建臨時棚,開挖土窯洞。部隊所需的糧食要到100華裏外去運,當時沒有交通工具,隻能靠大家去背。沒有裝糧食的口袋,指戰員們有的把自己備用的褲子紮上褲腿當口袋,有的則把舊軍毯卷成長筒,捆上兩頭裝糧食。背一趟來回要走三四天,特別是冬天背糧,要在雪天爬山,冰河涉水,非常艱苦。部隊沒有菜吃,就到山上、河邊去挖野菜。指戰員們每人每年隻發1套軍裝,開荒時,在樹林草叢裏穿來穿去,衣服磨損較快。為了節省衣服,有的幹部戰士頂著烈日光著膀子幹。長褲磨破了改成短褲,短褲磨破了改成褲衩,褲衩再磨破了,就扯成布條打草鞋,或糊成布片納鞋底,舍不得浪費一塊布頭。開荒工具十分緊缺。指戰員們有的上山伐樹加工成材,到幾十裏外的村鎮換工具;有的到河防兩岸搜集敵人轟炸邊區的炮彈片,或者潛入敵占區扒鐵軌、鋸成斷,用以打製工具。有個叫王福壽的戰鬥英雄,帶領10餘名戰士偷渡黃河,冒著生命危險到日軍占領的火車站去搞鋼鐵。鋼鐵弄到手後,又跑遍了方圓百裏找來一個鐵匠,把他請到連隊教大家打工具,經過連續幾天苦戰,終於打出了一批钁頭、鋤頭、斧頭等開荒工具。
王震帶頭扛著鋤頭上山開荒,搖著木紡車織布。有一次在第七一七團查看開荒情況時,王震看到一個班長衣服破了不會補,就手把手教班長補衣服,還把自己的針線包送給這位班長。
剛到南泥灣時,大家缺乏開荒經驗。經過不斷的勞動實踐,開墾的辦法越來越多,效率也明顯提高。旅裏的《戰聲報》和各團的生產快報,定期報道生產情況,公布各單位開荒成績,大家你追我趕,捷報頻傳。當時,從旅長到普通戰士,都編入生產小組參加開荒。3年後,全旅的生產保障了糧食的全部自給,實現了“耕二餘一”,而且副業、鹽業也逐漸發展起來。翌年,不僅實現了糧食和日用品全部自給,而且達到了“耕一餘一”,開始向邊區政府上交糧食。全旅指戰員們經過辛勤勞動,終於把荒涼的南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江南”。
黨中央及時推廣了第三五九旅的成功經驗,要求陝甘寧邊區軍民每人都要參加勞動,中央領導同誌也帶頭開荒種地,學習紡線。
1942年12月,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級幹部會議上,毛澤東稱讚第三五九旅是陝甘寧邊區大生產運動的一麵旗幟,並給第三五九旅頒發了“發展經濟的前鋒”的錦旗。毛澤東同時為王震題詞:“有創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