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體的致病原因很多,但總體說來不外乎外感與內傷這兩大類。外感,是指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氣”,及各種邪氣、寄生蟲侵入人體以及各種外傷;內傷,則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及飲食不慎、房事不節、疲勞過度等。不管外感還是內傷,都是導致人體生病的原因。
自我按摩,不僅可以對外感致病有一定的療效,對於內傷致病也非常有效。當按摩刺激某些部位或是特定的穴位時,會產生較為明顯的酸、脹、麻、熱等感應,這種感應現象往往會循著人體的經絡擴散到人體的髒腑或其他組織器官,從而達到疏通經絡、整複錯位、解除痙攣、鬆解粘連、散寒除痹、運行氣血、營養全身的施治功效。
而食療則是利用攝入體內的食物,影響機體各方麵的功能,使人體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按摩搭配食療,內外相結合,以外調內、以內養外,達到雙重養生的效果。
自我按摩+食補的五大功效
中醫講究“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無論急症還是慢症,都會引起身體腫脹、疼痛的反應,這些都是因為血離經脈,經絡受阻,氣血流通不暢所致。通過按摩,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和淋巴的循環,加速局部瘀血的吸收,改善局部組織代謝,理順筋絡,並可以提高局部組織的痛閾,使氣血通暢,從而起到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
在按摩過程中,搭配一些具有舒筋活絡、消腫止痛功效的食物能夠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比如芋頭、平菇等。
受傷後產生的疼痛,可能會反射性地引起局部軟組織痙攣,這是肢體對損傷的一種保護性反應,盡管如此,但如果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妥當,痙攣的組織很可能會刺激神經,加重痙攣。日久便會形成不同程度的粘連、纖維化或疤痕化而加重原有損傷,形成惡性循環。
按摩,能解除痙攣,放鬆肌肉,起到鎮靜作用。另外,按摩還可以直接作用於痙攣的軟組織,使之放鬆,打破惡性循環,幫助肢體恢複正常功能。
按摩與食療雙管齊下,效果更加。可以多吃一些含鈣、鎂、維生素D等具有鎮靜作用的食物,比如桂圓、赤豆、銀耳、蓮子、紅棗等。
肌肉、肌腱、韌帶所受的外傷,可以造成纖維撕裂或引起肌腱的滑脫,使所傷之筋離開原來正常的位置,另外,關節在外界暴力的作用下也可以產生微細的錯縫或引起關節內軟骨板的損傷。而中醫按摩恰恰可以使損傷的軟組織纖維撫順理直,錯縫的關節和軟骨板回納到正常位置,這樣疼痛也就可以緩解或消失了。
從食療角度講,初期可以多吃一些蛋類、豆製品、魚湯、瘦肉等清淡的食物。恢複中期以和營止痛、接骨續筋為主,則可以由清淡轉為高營養補充,在食譜中加入骨頭湯、動物肝髒等。到了恢複後期,飲食上就可以解除禁忌,食譜中應該再搭配些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等。
髒腑是人體的功能單位,按摩對其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例如,排便不暢是由於腸道蠕動過慢造成的,通過按摩可以加快蠕動速度,減少排泄物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腹瀉是由於胃腸蠕動過快造成的,按摩能適當減緩蠕動速度,起到止瀉的作用。除了胃腸道外,按摩對心髒、膀胱、肝髒、腎髒等器官也具有調節作用。在按摩的基礎上加以食補的配合,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調和脾胃可以在食譜中加一些山楂、木耳、芝麻等;補益肺氣應該多吃些木耳、百合、鮮藕、豬肺等。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盛者為行痹,寒氣盛者為痛痹,濕氣盛者為著痹也……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按摩具有和血脈而除痹痛的作用。臨床上對風寒、濕熱所致的各種疼痛,都能獲效。再搭配食療,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豬蹄、花生、核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