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神秘又特別的拔罐療法(1)(1 / 3)

經穴與拔罐的關係

人體有五官九竅、皮肉筋骨、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它們之所以可以維持彼此間相對的協調統一,正常完成機體生理活動,拔罐以及經穴功不可沒。當人體出現異常時,可以通過拔罐這種自然療法施術於經穴,使經絡發揮作用,順利的將氣血輸送到全身各處,“使髒腑組織得以營養,筋骨得以濡潤,關節得以通利”。經穴在“行氣血”的同時,還將營衛之氣“密布周身”,“在內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在外抗禦病邪,防止內侵”。也就是說,在對經穴進行拔罐的同時,能夠充分激發經穴的潛能力,達到治病健體的作用。

通過拔罐對經穴進行刺激,疏導氣血,使局部氣血平衡,加速瘀血吸收,並生出新血。當氣血運行恢複正常,就可以提高機體局部組織的痛閾,達到通則不痛、舒筋活絡的目的。

氣血源頭其實就是五髒六腑,運用拔罐療法作用於經穴,對髒腑產生的作用是雙向的,一方麵通過對穴位或髒腑所在部位的體表進行施術,增強髒腑功能,將氣血輸送到人體各處;另一方麵又加快氣血回流,使髒腑及時得到營養供給,從而增強體內正氣,抑製或驅除外邪侵犯。

當寒邪或熱邪進入人體後,容易造成氣血瘀滯,局部代謝減緩,聚瘀或濕為熱毒或痰濕。拔罐施術於經穴,具有和血脈、除痹痛的作用,通過運行氣血將毒素排出,從而改善風寒、濕熱所致的各種不適症狀。

拔罐療法的作用機理

中醫認為,人體之所以會出現疾病,是由於陰陽失調、氣血不暢、邪氣聚生,這些致病因素對人體髒腑氣血津液具有極大的危害性。拔罐通過對皮膚、經絡和穴位進行適當刺激,能夠將“邪毒”和“瘀滯”帶出體內,從而使氣血得到調暢,並調動機體的自愈及免疫係統,有效地改變經絡、陰陽失衡的病理狀態。從傳統中醫學研究方麵來看,拔罐的作用機理如下。

科學研究發現,人體在罐具負壓吸拔的時候,體表會產生大量氣泡,從而加強局部組織的氣體交換。另外,負壓能夠使局部皮膚的毛細血管通透性發生改變、毛細血管發生破裂,少量的血液進入組織間隙,最後產生瘀血現象。在機體自我調整中產生行氣活血、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等功效,起到一種良性刺激,促其恢複正常功能的作用。

拔罐對局部體表皮膚會產生溫熱的刺激,以大火罐、水罐以及藥罐最為顯著。溫熱刺激能導致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充血狀態,還可以改善新陳代謝,順利排出體內的廢物、毒素,讓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得到改善。同時,還可以增強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強白細胞和網狀細胞的吞噬活力,使局部的耐受性和整個機體的抵抗力得到提升。總的來說,拔罐可以溫經散寒、清熱解毒,從而達到促使疾病好轉的目的。

拔罐的調節作用是以負壓和溫熱作用為基礎的,它能夠對神經係統、微循環起到調節作用。首先,拔罐對局部皮膚的刺激,能夠通過皮膚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傳送到中樞神經係統,致使其發生反射性的興奮,以此達到調節大腦皮層,使之趨於平衡的作用。拔罐可以使患部皮膚相應的組織代謝旺盛,促使機體恢複功能,陰陽失衡得以調整,使疾病逐漸痊愈。

其次,由於拔罐後自身溶血現象會產生一種類組織胺的物質,其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力,這有助於機體功能的恢複。

拔罐的療疾原則拔罐原則是在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指導下產生的對實際拔罐的選穴、操作、治療具有指導意義的法則。拔罐時可遵循的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疾病的表現多種多樣,病變過程中也有輕重緩急,隻有從各種表象中分析掌握了疾病的本質,才能對其進行徹底的治療。然而有些標症緊急,有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後果,甚至危及生命。此時則應該先對這些症狀進行治療,一方麵為了保護患者的生命,另一方麵也為治本提供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