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過程使汗毛孔張開,在令邪氣外散的同時會帶走體內一部分津液,拔罐後喝一杯熱水可以補充人體流失的水分,並能促進新陳代謝,加快代謝產物的排出。
拔罐療法的間隔通常根據受術者的體質、拔罐後的恢複情況而定,以局部皮膚適當恢複、不適感消失為準。一般每日或隔日拔罐1次,10次為一療程,每個療程中間休息3~5天。應注意的是,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至少要等到拔痕消失後再進行相關操作。
在拔罐後,如果皮膚上出現水皰,最好先塗少量的龍膽紫藥水,待藥水晾幹後水皰會自然消失或萎縮。如果水皰較大,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或用消毒注射器抽出水皰內的液體,然後包上消毒紗布,定時更換紗布,待生有水皰的皮膚愈合後才能進行操作拔罐。
學會觀罐象自查健康
拔罐之後,通常會出現點片狀紫紅色瘀點、瘀斑,或兼微熱痛感,或局部發紅,片刻後消失,恢複正常皮色,皆是拔罐的正常反應,它們向人們提示了不同的健康信息。不過應注意的是,貧血者和肥胖者在拔罐後沒有吸拔痕跡,在具體操作時應區別對待。
最簡易的取穴方法
拔罐的穴位選擇是以陰陽、髒腑、經絡和氣血等學說為基本依據的,“循經取穴”為其取穴的基本原則,這是通過“經脈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得來的。因此,在“循經取穴”的指導下,取穴原則可包括近部取穴、遠部取穴和隨證取穴。
近部取穴是指在症狀發生的局部和鄰近部位選取穴位,它是以穴位近治作用為基本依據的,其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凡是體表部位反映較為明顯和較為局限的不適症狀,均可按近部取穴的原則來取穴予以治療。
遠部取穴是指在距離症狀發生的部位和病痛較遠的部位取穴,它是以穴位的遠治作用為依據的。
遠部取穴運用也非常廣泛,在臨床上多選擇肘膝以下的穴位進行治療,在具體應用的時候,既可以取發生異常的髒腑經脈本經穴(本經取穴),又可以選擇與異常髒腑經脈相表裏的經脈上的穴(表裏經取穴)或名稱相同的經脈上的腧穴(同名經取穴)進行治療。
隨證取穴,亦名對證取穴,或亦稱辨證取穴,是指針對某些全身症狀或病因病機,在取穴時必須根據病證性質特征辨證分析,選取穴位。
具體的取穴方法有以下幾種。
體表標誌可以分為定型標
誌和動態標誌兩個門類。
(1)定型標誌:定型標誌一般指不受人體活動影響而固定不移的標誌。它是利用五官、毛發、指(趾)甲、乳頭以及骨節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為取穴標誌。例如,兩眉中間取印堂,兩乳中間取膻中,腓骨小頭前下緣取陽陵泉,兩肩胛岡平第三胸椎棘突,兩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兩肋弓下緣平第二腰椎,兩髁脊平第四腰椎等。
(2)動態標誌:動態的標誌則是指以相應的動作姿勢作為取穴標誌。它是利用關節、肌肉、皮膚,隨活動而出現的孔隙、凹陷、皺紋等作為取穴標誌,以及采取一定的動作來比量。如曲池必屈肘於橫紋頭處取之,取陽溪穴時應將拇指翹起,取耳門穴、聽宮穴、聽會穴等應張口,取下關穴應當閉口,兩耳尖直對取百會穴,虎口交叉食指盡端取列缺穴,手掌握膝蓋內側當大指盡端取血海穴等。
常用體表標誌取穴部位見下麵的表格。
(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時,中節內側兩端紋頭之間作為1寸,稱中指同身寸。用於四肢及脊背作橫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以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1寸,稱拇指同身寸。適用於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橫指同身寸:將食、中、無名、小指相並,以中指第二節為準,量取四指之橫度作為3寸,稱橫指同身寸。多用於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橫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