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神秘又特別的拔罐療法(2)(2 / 3)

選擇拔罐合適體位

拔罐的時候,一方麵為了使受術者在治療中不會覺得勞累、不適或者活動而造成“掉罐”,另一方麵為了便於施術者進行操作,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燙傷的危險,因此在拔罐前必須要選擇好適當的體位。常用的體位有以下三種。

受術者坐在床上或椅子上,暴露後背及頸部。此種姿勢有利於吸拔頸肩、腰背部、上肢、下肢及膝部等部位。

受術者仰麵而臥,上肢自然放置於身體兩側,下肢平伸或自然屈膝,暴露胸部、腹部及上下肢前內側。此種姿勢有利於吸拔前胸、腹部、上肢、下肢前側等部位。

受術者背麵向上而臥,頭轉向一側或向下,上肢自然放置於身體兩側,暴露背部、下肢。此種姿勢有利於吸拔腰背部及下肢後側等部位。

避免火罐燙傷的方法

拔火罐時,由於使用火及酒精,稍有不慎皮膚就很容易被燙傷。為了避免燙傷,可以使用以下幾種方法。

在要拔罐的部位,用毛巾蘸少許溫水擦拭皮膚,如此可降低皮膚的溫度,保護皮膚不被燙傷。

使用酒精棉球時,一定要適量,若太多則容易滴落在皮膚上燙出血皰。

使用前檢查罐口,保證上麵沒有沾上酒精。開始拔罐時,酒精棉球的火焰絕對不可以燒著罐口,一定要朝向罐底,如果不小心燒著罐口了,一定要馬上換罐。

使用閃罐法時,在閃幾次之後,罐具的溫度會升高,當罐具的溫度升高後,一定要及時換罐,幾個罐輪流使用,便不會燙著皮膚了。

暈罐的緊急處理

拔罐時,注意與受罐者保持溝通,如果患者有溫暖、舒適、思眠入睡等反應,屬正常現象。如果患者感覺不適即暈罐,則有可能是吸拔力量過大或體位不適造成的,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

將大拇指的指端置於人中穴上,其餘四指的指腹按住下頜處,將大拇指向上頂推,上推的過程中不斷活動大拇指,進行強刺激。時間為20~40次/分鍾,蘇醒後停止掐按。

用大拇指置於內關穴,先掐後長按穴位大約1~2分鍾。

側臥,將艾條燃後置於距神闕穴或關元穴1~2寸的地方,不斷旋轉,時間在2~5分鍾左右。

(1)人中穴:向上斜刺???????????0.3~0.5寸。

(2)百會穴:平刺0.5~0.8寸。

(3)合穀穴:直刺0.5~l寸。

(4)少商穴: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通常情況下,暈罐多出現於初次拔罐者、年老體弱者或兒童,表現為拔罐過程中突發頭暈目眩、惡心欲吐、麵色蒼白、肢體欠溫、周身冷汗、呼吸急促等症狀,一旦受術者出現上述問題,施術者應當先起罐,然後讓患者平臥休息,墊高下肢,給予溫開水或糖水,症狀較輕者一般可以迅速緩解。如果出現嚴重的暈罐現象,如昏厥等,應馬上指掐人中穴、內關穴,或溫灸神闕穴、關元穴,或針刺人中穴、百會穴、合穀穴、少商穴等。

拔罐之後的護理

很多人認為,拔罐結束了就萬事大吉了,很少有人注重拔罐後的護理。其實,拔罐後的一些護理方法也非常重要,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影響拔罐的效果,甚至還可能損傷身體健康。

拔罐後皮膚非常脆弱,而且毛孔處於完全張開的狀態,此時洗澡很容易使邪氣通過毛孔進入皮膚,引發感冒。此外,拔罐後洗澡還易使皮膚受損、感染、發炎。因此,即使拔罐後出汗較多,也應當立即穿衣或蓋被,若沒有出現起氣泡等情況,三小時後可以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