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常見病拔罐(3)(3 / 3)

【取穴】命門穴、秩邊穴、白環俞穴、腰陽關穴、環跳穴、八髎穴、殷門穴

【方法】

【刺絡拔罐法】

取命門穴、秩邊穴、白環俞穴,或腰陽關穴、環跳穴,或八髎穴、殷門穴,拔罐時每次選取一組穴位,先在穴位上點刺,以見血為度,然後進行拔罐。每日或每隔1天,治療1次。

【火罐法】

取命門穴、腰陽關穴,然後再在秩邊穴、殷門穴、環跳穴、八髎穴上進行拔罐。每日治療1次。

【蜜汁木瓜】

材料:木瓜1個,蜂蜜適量,生薑2克。

做法:

(1)將木瓜洗淨,去皮切片,放入鍋中。

(2)加水調適量蜂蜜至300毫升,放生薑煮開,微火煮約10分鍾即可。

喝湯食木瓜,量自酌。功能為祛風利濕,舒筋止痛,適宜濕痹筋攣、手足關節疼痛者常服。

急性腰扭傷,俗稱為“閃腰岔氣”,是腰痛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是指腰部的肌肉、筋膜、韌帶或小關節因過度扭曲或牽拉所致的損傷,多發於青壯年體力勞動者。表現為突然扭傷後腰痛,但也有極少人傷後不痛或疼痛不重,待數小時或數天後腰痛加劇。扭傷後咳嗽、噴嚏、深呼吸、大小便均會造成疼痛加劇。腰直不能,俯臥轉側困難,起床、站立、行走也非常困難。現代醫學認為,急性腰扭傷是因為用力不當而引起的。中醫學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暴力損傷”,認為這兩種因素均會導致腰部氣血阻滯,經絡不通,致使肌肉拘急疼痛。

急性腰扭傷

【取穴】腰痛點、委中穴

【方法】

【火罐法】

取腰骶關節部、雙側髂後上棘處各拔罐1個,腰椎處各拔1個,胸椎處各拔1個,拔罐後留罐15~20分鍾。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按摩拔罐法】

先站立,用力按壓腰脊正中痛點和腰痛點,再取疼痛點、委中穴,用抽氣罐或火罐吸拔穴位10~15分鍾。也可采用針罐法,針刺疼痛點和委中穴,再吸拔10~15分鍾。

【陳皮豬腰】

材料:豬腎1副,陳皮12克。

做法:

豬腎洗淨切片,與陳皮一起放入砂鍋加水煮熟,加調料即成,可佐餐。

【丹參瘦肉】

材料:丹參20克,豬瘦肉100克,紗布袋1個。

做法:

(1)將丹參裝入紗布袋內,豬瘦肉清洗切塊。

(2)將材料一同放入砂鍋內,加水文火煨熟,取出藥袋,加調料食之。

坐骨神經痛是指沿著坐骨神經及其分布區內出現的一種疼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其中原發性是由於體內炎症對神經造成感染引起的,繼發性則是由於臨近結構的疾病引起的。臨床症狀為持續性鈍痛,而且常在一側先發作,疼痛由臀部或髖部向下沿大腿後側、膕窩、小腿外側和足背部外側擴散,有時大腿後側、小腿後側或外側還會出現放射性疼痛;寒濕留滯型坐骨神經痛表現為身體沉重,喜暖畏寒,腰腿劇痛,腰腿部沉重強硬且屈伸不靈,遇陰雨寒冷疼痛加劇,小腿外側及足背皮膚觸感減退;瘀血阻滯型坐骨神經痛表現為腰腿疼痛病程較長,腰部有外傷史,且經久不愈,疼痛如針刺刀割,轉側不利,入夜疼痛感加重,舌質紫暗或有瘀斑。中醫認為,無論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均是由於稟賦不足或正氣虛弱,加之外感寒濕、閃挫勞損而致氣血不暢,以致經絡阻滯而發。

坐骨神經痛

【取穴】命門穴、腰陽關穴、環跳穴(患側)、腎俞穴、關元俞穴、承山穴、膈俞穴、委中穴(患側)

【方法】

【寒濕留滯型:火罐法】

取命門穴、腰陽關穴、環跳穴(患側)、腎俞穴、關元俞穴、承山穴,以閃火法吸拔穴位,留罐5~10分鍾。每日1次,15日為一療程。

【瘀血阻滯型:火罐法】

取腎俞穴、膈俞穴、關元穴、委中穴(患側),以閃火法吸拔腎俞穴、膈俞穴、關元俞穴,以及患側委中穴,拔罐時間為10~15分鍾。每日治療1次。

【烏頭湯】

材料:香米50克,生川烏10克,薏仁6克,薑汁、蜂蜜各少許。

做法:

(1)將香米、生川烏、薏仁共放入鍋中,加水500毫升,開火。

(2)水沸後取微火煮,並下薑汁、蜂蜜3勺,煮至米爛為度。

此方具有溫經散寒、除痹止痛之功,可用於寒痹邪實之筋骨劇痛、不得屈者。此方療效較好,但烏頭有毒,故不宜長期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