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肌筋膜炎
【取穴】無須取穴
【方法】
用閃火法將罐吸拔於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上部穴位,然後沿著經絡循行線路來回走罐,直至皮膚潮紅。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化瘀逐痹酒】
材料:威靈仙40克,製川烏、虎杖各30克,乳香、沒藥、地鱉蟲、片薑黃、青木香、骨碎補各20克,川蜈蚣3條,1750~2000毫升糧食白酒。
做法:
威靈仙、製川烏、虎杖、乳香、沒藥、地鱉蟲、片薑黃、青木香、骨碎補、川蜈蚣等中藥全部打碎成塊,一同裝入瓶中,向瓶中倒入糧食白酒,密封,每日搖蕩一次,十日後服用。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飯後服。
慢性腰肌勞損
慢性腰肌勞損又稱功能性腰痛或腰部勞損,通常是指無明顯外傷史的腰部慢性軟組織損傷,多與腰部軟組織勞損、慢性炎症、腫瘤、腰椎與關節的退行性病變等有關。而中醫卻認為,慢性腰肌勞損則是由於內、外因素造成的,其中內因為腎髒虧虛,外因是風寒濕邪侵襲,二者均會導致氣血運行障礙,經絡阻痹,從而引起筋脈拘攣,誘發本病。
【取穴】腎俞穴、腰陽關穴、次髎穴
【方法】
取腎俞穴、腰陽關穴、次髎穴,拔罐後留罐5~15分鍾,或以閃罐反複吸拔於上述諸穴位,直到皮膚出現潮紅時為止。
每日1次。
【當歸牛尾湯】
材料:當歸30克,杜仲12克,首烏15克,牛尾1條,鹽、味精適量。
做法:
將牛尾去毛,用清水衝洗幹淨,切成小段,然後與當歸、杜仲、首烏等藥物加水一起放入鍋中煲成透熟,然後加適量鹽、味精調味,飲湯吃牛尾。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化,由急性或慢性腰部損傷引起的椎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血管或脊髓等組織產生的一係列症狀,雖然是一種慢性病,但其發作起來卻十分突然,如彎腰搬物品或做操等就有可能引發腰椎間盤突出。症狀表現為腰痛,並漸向腿部擴散,也有的人腰腿痛同時出現;腿痛多發生於一側,有時發生在兩側,腿痛由臀部開始,沿下肢後外側一直擴散到腳部;打噴嚏、咳嗽、用力排便時,疼痛感加劇,臥床或向患側彎腰時疼痛緩解;有扭傷史,突發腰腿痛且固定不移,輕者不利仰臥、行走,重者輾轉、行走不能,夜間加劇;有受寒史,腰腿冷痛,經筋拘急或麻木,遇冷加劇;有陳傷,疼痛反複,臥床減輕,勞累加重,並伴有內熱盛的相關症狀。一般情況下,蝸居在辦公室的白領以及司機等“久坐”職業者是本病的高發人群。
腰椎間盤突出症
【取穴】腎俞穴、大腸俞穴、陽陵泉穴、昆侖穴、秩邊穴、承扶穴、殷門穴、委中穴、承山穴、環跳穴、風市穴、腰夾脊穴、腰陽關穴、膈俞穴、三陰交穴、風府穴、肝俞穴、命門穴、太溪穴
【方法】
【火罐法】
先吸拔腎俞穴、大腸俞穴和疼痛點10~15分鍾,再以同法吸拔患側的陽陵泉穴和昆侖穴10~15分鍾。
疼痛沿下肢後側放射者加拔秩邊穴、承扶穴、殷門穴、委中穴、承山穴,疼痛沿下肢外側放射者加拔環跳穴、風市穴、陽陵泉穴、懸鍾穴,疼痛沿下肢前放射者加拔髀關穴、伏兔穴、梁丘穴、足三裏穴。每日1次。
【真空抽氣罐法】
取腎俞穴、誌室穴、腰眼穴、關元俞穴、承扶穴、殷門穴、委中穴、承山穴、昆侖穴,吸拔上述諸穴10~15分鍾,拔罐後留罐5分鍾。每日1次。
【火罐法】
取腎俞穴、腰夾脊穴、腰陽關穴,吸拔後留罐15分鍾。
筋骨勞傷型加拔膈俞穴、三陰交穴,風寒侵襲型加拔風府穴,肝腎不足加拔肝俞穴、命門穴和太溪穴。每日1次。
【腰花粥】
材料:豬腰1副,粳米65克,蔥白、薑片、料酒、精鹽、雞精各適量。
做法:
(1)將豬腰洗淨,去筋膜,切成小塊,放入沸水中燙一下。
(2)將粳米洗淨,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用小火熬成粥,調入豬腰、精鹽、料酒、蔥白、薑片、雞精,煮沸後即可食用。
【羊肉當歸湯】
材料:羊肉500克,當歸50克,生薑50克,精鹽適量。
做法:
將羊肉洗淨,同當歸、生薑一起放入鍋中,煲湯食用。
腰骶神經根炎
腰骶神經根炎與坐骨神經痛一樣,都是由腰骶部沿臀部向下肢後側放射,但不同之處在於其受損或疼痛範圍遠遠超過坐骨神經痛,範圍甚至可達跟腱處。表現為左側腰腿疼痛,腰部活動有障礙且疼痛感可放射至左腿,左腿麻木,左小腿肌肉萎縮,行走困難;椎旁骶棘肌病側有緊張和壓痛,且疼痛四處放散;坐下後將兩腿伸直,腰部疼痛感加劇,並引起患側腿痛。一般認為,腰骶神經炎與感染、代謝障礙、中毒等因素有關,此外腰骶部活動及負荷過大、受潮濕風寒等也是本病發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