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常見病拔罐(3)(1 / 3)

氣舍穴、天突穴、期門穴、間使穴、內關穴、神門穴、太淵穴、合穀穴、夾脊穴、足三裏穴

【方法】

(1)取氣舍穴、天突穴、期門穴、間使穴、內關穴,也可選神門穴、太淵穴、合穀穴,用抽氣罐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

(2)再取背部胸椎3~5夾脊穴、足三裏穴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每次選用4~5個穴位,所有穴位輪流選用。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佛手粥】

材料:佛手9克,海藻15克,粳米60克,紅糖適量。

做法:

將佛手、海藻用適量水煎汁去渣後,再加入粳米、紅糖煮粥即成。每日1劑,連服10~15天可見效。

癲癇

癲癇又稱“羊癲瘋”,是由於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的突發性腦功能失常引起的疾病,具有突然性、短暫性、反複性發作的特點。癲癇的發作原因多與先天因素有關,或有家族遺傳史,也可能由外傷、鉛中毒、酒精及藥物中毒、腦血管病、腦腫瘤等腦部疾患引起。主要症狀表現為發作時意識喪失,突然昏倒,全身強直,四肢抽搐,兩眼上翻,口吐白沫,牙關緊閉,或伴有怪叫聲。醒後神誌如常,但伴有心煩失眠或神疲嗜睡等不適。

【取穴】肝俞穴、腎俞穴、心俞穴、脾俞穴、風池穴、內關穴、百會穴、合穀穴、長強穴

【方法】

取肝俞穴、腎俞穴、心俞穴、脾俞穴、風池穴、內關穴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

重症者加灸百會穴,並點刺合穀穴、長強穴放血。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石菖蒲拌豬心】

材料:石菖蒲30克,豬心1個。

做法:

石菖蒲研細末,豬心切片,放砂鍋中加水適量煮熟。

每次以石菖蒲粉3~6克拌豬心,空腹食,每日2次。忌鐵器。

肩周炎即肩關節周圍炎,又稱五十肩、凍結肩、漏肩風,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和肩關節囊出現的慢性無菌性炎症。肩周炎的高發人群原本多集中於50歲左右的人群,而且多發於體力勞動者,但是由於近年來電腦的普及以及坐姿不正確,肩周炎的患者群體年齡逐漸成下降趨勢,而且多以辦公室白領或學生居多,由此可以看出肩周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現代文明病”。中醫認為,這種“文明病”屬於痹證的一種,主要是由於血虛血瘀,導致經脈凝滯,致使筋失濡養,血不濡筋,從而引發局部疼痛。

肩周炎

【取穴】肩髎穴、肩髃穴、天宗穴

【方法】

【留罐法】

將抽氣罐或者火罐在肩髎穴、肩髃穴、天宗穴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五子羊肉壯骨湯】

材料:羊肉250克,枸杞子、桑葚子、金櫻子、菟絲子、蓮子、幹紅棗各10克,當歸、砂仁、米酒、花生油、白糖、鹽、味精適量。

做法:

(1)用紗布將菟絲子包好,將羊肉洗淨切片與當歸、砂仁、米酒、白糖等一同放入燒熱的花生油中炒炙。

(2)待羊肉炒至變色後,在鍋內加適量清水,同枸杞子、桑葚子、金櫻子、菟絲子、蓮子、幹紅棗同煎,再用武火煮沸,轉為文火煮30~40分鍾。

(3)將菟絲子紗布包取出,加鹽、味精等配料即可食用。

頸椎病

頸椎病又被稱為“頸椎綜合征”,是由頸部勞損導致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韌帶鈣化、頸椎間盤萎縮等退行性改變,這些改變通常會影響到頸部神經根、頸部脊髓或頸部重要血管,從而引起相關部位的病變。頸椎病原發人群為老年人,但由於電腦等的普及以及坐姿不正確,頸椎病逐漸趨向年輕化,並且越來越嚴重。

【取穴】夾脊穴、大椎穴、肩井穴、天宗穴、曲池穴、手三裏穴、外關穴

【方法】

【留罐法】

將抽氣罐或者火罐在頸部夾脊穴、大椎穴、肩井穴、天宗穴、曲池穴、手三裏穴、外關穴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

若是頸部疼痛選擇疼痛點、大椎穴、頸部夾脊穴,若肩痛選擇肩井穴、天宗穴,若上肢麻痛選擇曲池穴、手三裏穴、外關穴。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走罐法】

先在皮膚上塗抹油性按摩介質,接著用閃火法將罐吸拔於脊柱兩側上部穴位,然後沿著經絡循行線路來回走罐,直至皮膚潮紅。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壯骨湯】

材料:豬尾骨300克,杜仲、枸杞子各12克,桂圓肉15克,牛膝10克,淮山藥30克,花生油、鹽、蔥、薑適量。

做法:

(1)將豬尾骨、杜仲、枸杞子、桂圓肉、牛膝、淮山藥分別用清水衝洗幹淨。

(2)將豬尾骨斬碎,與其他食材一同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用武火煮沸,然後轉至文火熬60分鍾,再加入適量花生油、鹽、蔥、薑等配料,取湯服用。

背肌筋膜炎是指背部筋膜、肌肉、肌腱等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主要症狀為患處隱痛或酸痛不舒,腰背沉重、乏力、強直,患處皮膚麻木、粗糙或僵硬,壓痛點範圍較大,有時疼痛還會發射到前胸、臀、腿,肌肉呈顆粒、條索或塊狀。通常發病較急,淩晨或晨起、陰雨天時疼痛加重,翻身困難,但白天以及遇暖時得緩。臨床認為,此病是由於背部軟組織發生急慢性損傷、慢性勞損,日久不能完全恢複造成的。此外,長期居住於潮濕的地方或勞累後受風寒侵襲也會引起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