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常見病拔罐(2)(1 / 3)

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多發於老年人,天氣變化或寒冷季節容易誘發。表現為長期反複發作咳嗽、咳痰、氣喘,遇天氣變化或感染後發作或加重。患有急性支氣管炎、急性肺炎等疾病未及時治療或痊愈,長期吸煙,接觸對氣管有毒或刺激性的氣體,環境汙染等都會導致該病的發生。本病如不及時控製,可能會發展成阻塞性肺氣腫或肺心病等嚴重疾患。

慢性支氣管炎

【取穴】天突穴、膻中穴、中府穴、大椎穴、肺俞穴、腎俞穴、至陽穴、定喘穴、肩中俞穴、膈俞穴

【方法】

【留罐法】

(1)將抽氣罐或者火罐在天突穴、膻中穴、中府穴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

(2)將抽氣罐或者火罐在大椎穴、肺俞穴、腎俞穴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

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走罐法】

先在皮膚上塗抹油性按摩介質,然後將罐吸拔於大椎穴、定喘穴、肩中俞穴,然後沿著大椎穴-至陽穴,定喘穴-膈俞穴經絡循行線路來回走罐,直至皮膚潮紅。隔日1次,3次為一療程。

【川貝甜粥】

材料:川貝母粉6克,粳米50克,白砂糖適量。

做法:

將粳米淘洗幹淨,與白砂糖一同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粥。粥將成時,放入川貝母粉再煮二三沸即成。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因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縮性病變,其實質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複損害後,由於黏膜特異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發生改建,且最終導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體的萎縮,甚至消失。本病十分常見,約占接受胃鏡檢查患者的80%~90%,男性多於女性,隨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高。慢性胃炎一般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特殊性胃炎三種。

【取穴】中脘穴、梁門穴、足三裏穴、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

【方法】

【留罐法】

(1)將抽氣罐或者火罐在中脘穴、梁門穴、足三裏穴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

(2)將抽氣罐或者火罐在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

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走罐法、留罐法】

(1)先在皮膚上塗抹油性按摩介質,然後將罐吸拔於足太陽膀胱經上部穴位,然後沿著經絡循行線路來回走罐,重點在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直至皮膚潮紅。

(2)最後用閃火法將罐吸拔於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留罐10~15分鍾。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參燜鴨】

材料:2000克重的鴨1隻,玉竹、沙參各20克,精鹽、料酒、白糖、蔥、澱粉適量。

做法:

(1)用清水將玉竹、沙參分別洗淨切片,與清水共煮15~20分鍾取汁20毫升。

(2)再添水入第一次一樣煮,提取汁液。

(3)將2次的玉竹、沙參濃縮汁約40毫升混在一起備用。

(4)將鴨子由背部劈開冼淨,放入盆內,加入鹽、料酒、蔥,入籠蒸至熟爛。

(5)在鍋內注入清水、鴨子、玉竹和沙參的濃縮汁、精鹽、料酒、白糖、蔥,用文火將鴨肉燜至熟爛。

(6)接著將鴨子切成適宜的塊,按原體形排於盤中,同時將湯用澱粉勾成汁,澆上即成。

腸炎

腸炎是由於飲食不當引起的急慢性腸道炎症,通常是腸黏膜出現炎症引起的。腸炎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涉及到腸道、胃部,因此在廣義上包括胃炎、小腸炎和結腸炎。臨床表現為腹部不適,大便次數增多,如水樣便或完穀不化,但無膿血或黏液便,可伴有惡寒發熱等。

【取穴】天樞穴、大橫穴、氣海穴、關元穴、脾俞穴、腎俞穴、大腸俞穴、中髎穴、大椎穴、胃俞穴、身柱穴、三焦俞穴、氣海俞穴、中脘穴、水道穴、足三裏穴

【方法】

【閃罐法、留罐法:適用於慢性腸炎】

(1)用閃火法在天樞穴、大橫穴、氣海穴、關元穴,或脾俞穴、腎俞穴、大腸俞穴、中髎穴進行反複閃罐,直至皮膚潮紅。

(2)將火罐在上述穴位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兩組穴位可交替輪流選用。

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溫罐法:適於慢性腸炎】

(1)將抽氣罐或者火罐在三焦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中脘穴、天樞穴、氣海穴、水道穴、足三裏穴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

(2)起罐後,用艾條溫灸上述穴位5~10分鍾。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刺絡拔罐法:適用於急性腸炎】

將大椎穴、脾俞穴、胃俞穴、大腸俞穴或身柱穴、三焦俞穴、天樞穴部位皮膚常規消毒,用三棱針進行點刺,至被刺部位皮膚微出血後,用火罐吸拔於上述穴位上,留罐10~15分鍾,起罐後將汙血擦淨,並在針刺處消毒。兩組穴位可交替輪流選用。每日1次,病愈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