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感冒較輕時有“傷風”之稱,較重時則叫做“重傷風”。如果在同一個時間內,某一個地區民眾普遍出現感冒的現象,就被稱為“流行感冒”。
感冒在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主要症狀有鼻塞、流涕、發熱、頭痛、周身不適等。此外,夏季感冒稱為“暑濕症”,主要表現為發熱、汗出熱不解、頭暈、頭沉、頭脹、胸悶泛惡、苔黃膩、脈濡數等症狀。
【取穴】大椎穴、風池穴、合穀穴、風門穴、肺俞穴、曲池穴、尺澤穴、列缺穴、外關穴
【手法】
【留罐法】
將抽氣罐或者火罐在大椎穴、風池穴、合穀穴、風門穴、肺俞穴、曲池穴、尺澤穴、列缺穴、外關穴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
大椎穴、風池穴、合穀穴為主穴,風寒感冒配穴選風門穴、肺俞穴,風熱感冒配穴選曲池穴、尺澤穴。
【走罐法】
(1)先在皮膚上塗抹油性按摩介質,將罐吸拔於大椎穴及兩側膀胱經上部穴位,然後沿著督脈及膀胱經經絡循行線路來回走罐,直至皮膚潮紅。
(2)將罐吸拔於大椎穴、肺俞穴,留罐10~15分鍾。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風寒感冒:蘿卜薑絲湯】
材料:薑絲25克,蘿卜片50克,紅糖適量。
做法:
將材料放入鍋中,加水500毫升,煮15分鍾,調入適量紅糖續煮片刻。每天1~2次,每次200毫升。
【風熱感冒:綠豆茶湯】
材料:綠豆15克,茶葉10克。
做法:
將綠豆搗爛,加水一碗,煎沸後加入茶葉再煮10分鍾。去渣後調入適量白糖,一次服完。每日1次。
發熱是指體溫升高超出正常標準,或自身有身熱不適的感覺。表現為腋溫37.2℃以上即為發熱,37.4℃~38℃為低熱,38.1℃~39℃為中熱,超過39℃為高熱,同時伴有疲倦乏力、懶言、不欲活動、肢體酸軟等表現。發熱可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兩類。感染各種細菌、病毒、支原體,患有風濕熱、結締組織病、惡性腫瘤、自身免疫疾病、血液病,重度安眠藥中毒,患有腦血管病等引起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調都是導致發熱的原因。無論是哪一種發熱,如果溫度過高或久熱不退,就有可能引起驚厥、昏迷,甚至腦損傷等嚴重後遺症。
發熱
【取穴】太陽穴、大椎穴、曲澤穴、委中穴
【方法】
(1)將太陽穴、大椎穴、曲澤穴、委中穴部位皮膚常規消毒,用三棱針點刺2~3下。
(2)將火罐吸拔於上述穴位上,留罐5分鍾,起罐後將汙血擦淨,並在針刺處消毒。每日1次,熱退即止。
【生薑紅糖粥】
材料:生薑3片,紅糖12克,粳米50克。
做法:
將米加水煮粥,生薑、紅糖加入到滾粥中,熱服。
中暑
中暑是指人體長期處於高溫狀態,導致體溫調節功能紊亂引發的一係列中樞神經係統及循環係統障礙。症狀為頭暈、頭痛、發熱、心煩、嘔吐、乏力,甚至汗閉、高燒、神昏、心慌、抽搐、昏厥等。通常情況下,中暑後經過適當的調理就能不藥而愈,但如果反複發作或者中暑較嚴重,就會引發其他病症,甚至可能會危及生命。中醫認為,中暑的病因是內犯心包、暑熱之邪積於肌膚、汗出不順、熱不能泄等所致。
【取穴】太陽穴、中脘穴、命門穴、大椎穴、委中穴、曲澤穴
【方法】
【留罐法】
將抽氣罐或者火罐在太陽穴、中脘穴、命門穴、大椎穴、委中穴、曲澤穴進行吸拔,可選擇其中3~4個穴位,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
【走罐法】
先在皮膚上塗抹油性按摩介質,將罐吸拔在足太陽膀胱經上部穴位,然後沿著經絡循行線路來回走罐,直至皮膚潮紅。
【綠豆薄荷飲】
材料:綠豆100克,薄荷12克,白糖30克。
做法:
(1)將綠豆、薄荷用清水洗淨。
(2)將綠豆放入鍋內,加1000毫升清水,用大火煮沸,再放入薄荷煮2分鍾。
(3)用紗布過濾取汁,在汁中加入白糖即成。
失眠
失眠通常是一種對睡眠時間(和)或質量不滿足並影響白天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感受。表現為入睡困難或睡不熟,睡後易醒,醒後難以入睡甚至徹夜不眠,可伴有多夢、頭暈、健忘等。輕微失眠一般對人體影響不大,但如果是重度失眠,就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引發其他如心腦血管病等的嚴重疾病。中醫認為,失眠主要是陽氣過盛、陰氣虧虛、腎陰不足、心火過旺所致。
【取穴】三陰交穴、肝俞穴、心俞穴、脾俞穴、太溪穴、安眠穴、大椎穴、腎俞穴、風池穴、膈俞穴
【方法】
【留罐法】
將抽氣罐或者火罐在肝俞穴、心俞穴、脾俞穴、安眠穴、太溪穴、三陰交穴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每次選用2~3個穴位,輪流進行拔罐,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走罐法、留罐法】
(1)先在皮膚上塗抹油性按摩介質,然後將罐吸拔於背部,沿著足太陽膀胱經及督脈循行線路來回走罐,直至皮膚潮紅。
(2)將火罐在脾俞穴、心俞穴、肝俞穴、安眠穴、風池穴、大椎穴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7010~15分鍾。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按摩拔罐法】
(1)先對心俞穴、膈俞穴、腎俞穴進行按摩。
(2)用抽氣罐或者火罐在上述穴位進行吸拔,留罐時間為10~15分鍾。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阿膠煲鴿蛋】
材料:鴿蛋4個,阿膠1克,西蘭花100克,生薑、蔥、鹽各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