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我國春秋時期百家爭鳴中出現的重要學派,因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成為當時獨占天下的大一統思想。該學派主張禮治,強調傳統的倫常關係,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千百年來,一直是我國國學領域中非常有影響力的學術大派之一。
在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中,其實蘊藏了富有哲理,也很科學的“修身養心,仁壽相兼”的養生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借鑒。
“仁者壽”中蘊含的養生真諦
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論語·雍也》中提出了“知者樂,仁者壽”的觀點,這就是孔子論養生的總綱,對今天的人們同樣受用。
知者,即聰明之人,他們不僅頭腦靈慧,而且還能對世界、對人生持有正確態度,凡事總能保持著積極的人生態度、廣闊的胸襟以及豁達、恬適的心境。仁者,即“仁愛”、“仁厚”、“仁義”之人,“仁者愛人”,他們待人寬厚大度,秉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愛原則尊重、關懷他人,所以生活安詳、內心充實、情緒開朗、心境和暢,自然延年益壽了。由此可見,長壽必須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基礎上,必須加強個人的思想修養,也就是說健身要先健心,首先做一個心懷仁術的人。隻有像仁者那樣擁有良好的精神麵貌,能調控自己的精神活動,才能在社會中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形勢,防止不良因素侵害身心,這樣便會推遲衰老,活到機體所能達到的自然壽命。
孔子在談人格修養時講了三個重點,即“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意思是:真正有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真正仁愛的人,不因環境不好而動搖,不患得患失,沒有憂煩;真正勇敢的人,堅持正義,為人民做好事,沒有什麼可怕的。這也闡明了仁者、知者、勇者的性格特點。仁者,有正確的世界觀,謙虛謹慎,故能經常處於樂觀狀態;總是勤敏好學,故事業上擁有更多的成功機會;做事孜孜不倦,濟世利人,上不怨天,下不怨地,這對人的心理起著良好的調節作用。反之,損人利己者,通常處於誠惶誠恐的狀態,從生理學角度,這種精神狀態必然造成抗病力下降;凡事斤斤計較者,因為工於心計損傷五髒精氣,導致精神壓抑、消極頹廢,對健康非常不利。
由此可見,有愛心、心胸開闊、淡泊名利、心理平衡,這些都是長壽的根本,也是“仁者壽”的原因。很多高壽的老人,他們雖然滿頭銀絲,但麵色紅潤,精神矍鑠,因為他們安心處世,性格豁達,心裏寧靜。
守靜坐忘中的益壽養生之道
提到儒家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其實它隻是儒家學者及其信徒所修習的一種養生功法,在《論語》、《孟子》、《荀子》等儒家經典文獻中都有記載。
事實上,儒家功的最大特點是將正常的社會生活、道德修養與練功融為一體,把“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最終目的。換而言之,儒家學者修煉儒家功是為了更積極地入世和更好地治國。
同其他功法相比,儒家功是比較簡單的,主要以守靜坐忘的心齋為代表。孔子的弟子顏回問他什麼是心齋,孔子回答:“若一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神),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這句話道出了孔子的心齋含義,就是通過意念專一,呼吸細長,耳之不聞,唯心能覺,進而神氣合一,進入清靜純一的境界。
孔子認為心齋是修身的關鍵,堅持練習不但可以使人不出戶而知天下,還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因為抱著這一養生思想,孔子在任何環境中都要求自己保持一種寧靜的心態,哪怕是遇到危險。據《史記》記載,孔子在63歲時,曾兩度被魯國驅逐;到了宋國,司馬桓又砍倒大樹威脅他;到衛國後又因誤會而遭受牢獄之災;後來,在陳國和蔡國之間又被楚軍圍困了七天七夜,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七天都沒有東西吃,最後餓得他那些弟子都爬不起來了,而孔子安於“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其實,孔子沒有倒下並不是因為他的身體素質比其他弟子都好,一方麵是因為孔子的意誌力非凡,另一方麵是因為孔子常年練習心齋,修心、養心使得身體能夠在不良環境中保持一定的狀態,而不至於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