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博大精深的國學領域,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天人合一”、“性命雙修”的哲學養生思想及按摩術等實用性強的養生方法等,在中國千古傳承,裨益子孫後代。
以“道”養生的精髓
首先,道家有獨特、豐富的養生思想,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借鑒。
1重人貴生,道教的養生思想出發點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視現世生命存在的宗教。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載道:“天地之性,萬二千物,人命最重。”可見,道教認為,人生最為重要的任務和最大的目標是要努力養護自己的生命,將身體的養護與延續置於一個極高的價值尺度之上。正如我們今天所講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2“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的主動養生觀
道教繼承“我命在我”的中國文化中寶貴的傳統思想。這表明,道教在人生態度上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相信人的生死命運是由自己掌握,強調了個人主動不懈地修養以臻長壽,否定聽天由命的消極思想。這種生死觀看似“反乎自然”,實質上是最高層次的“順應自然”,也是道家注重養生術的發展應用的重要思想基礎。
3“天人合一”,道教的養生思想核心
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以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論為核心,反映出其在養生實踐中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合理認識。這種思想也是道教的宇宙觀,其追求人的生活應同自然的和諧,注意到年齡變化、季節變化、環境變化對人體的影響,體現出其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
4“形神相守”,道教的形神觀
道教將人的生命看做是精神生命體和肉體生命體的有機組成,始終認為神形相依,兩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這在今天的養生實踐中仍具指導意義,我們既要注意鍛煉形體,又要注意精神健康,兩者相依才能做到完全的身心健康。
5元氣論,道教的養生基礎
元氣論認為,氣分為“天氣”、“地氣”與“中和之氣”,三氣“交而為合”,“相親相愛”,以養萬物眾生。人是天地中和之氣的產物,人欲長生不老,就應修其根本,以養氣、煉氣為主要手段來實現這一目標。因此,道教養生無論是導引行氣、服食藥餌、房中補導還是日常衛生,其目的無不在於煉氣、養氣,使人體元氣充實,精神旺健,最終達到健康長壽,這也是道教養生學在世界同類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原因。
其次,道教在養生手段和原則方麵,形成了不少修煉觀點,對養生很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1清靜無為
清心寡欲、清靜無為是道家所追求的修身目標,並認為“十二少”是養生的基本法則,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並以此反對“十二多”,即多思、多念、多欲、多事、多語、多笑、多愁、多樂、多喜、多怒、多好、多惡。認為如果這“十二多”不除,勢必傷身、喪身。其實,這種境界對於養心來說,再好不過了。
2內修外行
道教徒在為修煉自己形、神,以求長生成仙的時候,也要具備積善立功的道德修養,並將忠孝、和順、仁信作為道德修養的核心。這形成了道教內修外形的養生觀,將養生方術同人的社會活動結合在一起,並認為道德行為同養生實踐有密切關係,對於我們今天修性養生、做事做人,都具有啟迪意義。
3運動養生
道教養生學既強調運動養生,又主張運動要適度。這種觀點道出了適當運動對保持身體健康非常之重要,其極大地促進了道教各種導引術和內煉方法的發展,至今仍具有養生健身價值,也是我們常說的“生命在於運動”的實質所在。
4眾術合修
在修煉方麵,道教全麵繼承了前人(包括先秦以前)各家的養生方法,博采眾長,沒有偏執一家,並在自身的修煉實踐中全麵推進各種養生方法。這也是道教養生更為全麵、係統的一大重要原因。
最後,雖然儒、釋、道三家自古都是鼎足而立的,但儒家養生的目的在於入世,佛家在於出世,而道家則在於加強自身修煉以求長生不老,所以道教的養生修煉體係在不斷吸取前人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獨特的方法,其中有些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實際意義。